标题 | 落实“管理到位”,变革信用风险管理架构 |
范文 | 李莉 摘要:目前在监管环境趋严,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的严峻形势目前尚未有根本性改观,今后工作中要坚决把防控信用风险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把信贷风险管理深化落地并作为信贷管理长效基础建设工程,推进各岗位尽职履责,提高执行力,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夯实信贷管理基础,提升稳健经营能力。 关键词:管理到位? 信用? 风险 一、管理到位的内涵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运行平稳,但面临的形势依旧复杂,有效防风险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需求。2017年4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要求在严守不發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为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发展,我行需加快变革信用风险管理架构,以客户信用风险视图为基础,通过大数据分析,着手建立全流程、全信息的信用风险经营与管理体制。 二、当前在信用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意识不强,经济资本管理能力不足 向管理精细化要效益的意识不足,营销梳理客户以完成上级下达指标任务为主,未算好资本账、收益账,管理粗放导致资本占用增加,资本成本过高。同时,没有从综合经营客户的角度出发,单看单项业务的盈亏,失去赢得其他业务机会。 (二)信贷经营重形式轻实质 贷前调查信息真实性存在问题,导致客户评级、客户准入偏差,贷中审查环节把控风险能力还需提高。贷后管理尽职不到位,风险识别和应对不及时、不充分。 (三)信用风险信息碎片化与贷款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一定冲突 数据爆炸性增长与信用风险数据基础薄弱存在冲突。贷款“三查”从制度设计上明确了贷款前中后台的分离及相互制约,一定程度防范了贷款经营中的道德风险,但同时也影响到信用风险信息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这些年来,随着数据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或个人的大多数交易信息可用数据形式保存,为金融机构利用数据技术分析客户信用风险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数据不完备、不及时、差错、遗漏的情况较多,导致信用风险监测难以满足实质管理的需要。 三、问题成因分析 (一)第二还款措施是基层客户经理的自发选择 在严厉内部追责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也相当程度促使金融机构主动强化了落实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的要求。综合来看,在经济景气期间,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有助于生产繁荣发展,控制信用风险暴露;但在经济不景气期间,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可能会演化成互保危机,引发不动产抵押价格大幅回调的导火索,是加速信用风险传染、放大信用风险冲击的具有区域性、系统性影响的风险因素。 (二)在业绩考核导向下,贷后风险监测的手段和工具缺乏 在业绩考核导向下,贷后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和工具,即使发现潜在风险隐患,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信用风险即将爆发,否则难以直接干预尚未到期贷款项目,或对业务前台提出限制性要求。由于信贷管理系统建设滞后,数据质量问题较多,加上客户的财务信息不真实且更新不及时,导致贷后风险监测严重滞后于风险管理需要。 (三)前中后台关注点不同,信息不对称 虽然贷前、贷时、贷后信息都要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中录入,但因为前中后台关注的焦点不同,可能导致信用风险信息收集不完整,以及信用风险分析判断存在片面性。对借款企业的授信,是基于客户经理贷前调查的信息;而在贷款审批时借款企业信息已经发生动态变化,但授信并未实时调整;在贷后到贷款到期这段时间内,贷后风险监测信息往往无法及时传递给授信部门,因而对前台贷款营销的支撑与指导作用产生断裂带。 (四)担保管理重形式,风险缓释虚置化 一是部分行担保缓释措施落实过程中,为满足贷款审批通过的要求,经办人员仅仅关注抵押率达标及形式要件完整,缺乏对押品的经济价值、市场变现能力、潜在风险全面的审查和预判。 二是目前我行押品价值初次评估高度依赖外部评估机构。同时,具备专业资质的内部评估人员不足,内部核定评估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押品价值的客观性难以保证。 三是押品设定、登记环节操作不审慎的现象多发,部分客户经理工作不够细致,责任心不强,导致抵质押权设立无效的问题,严重影响银行抵质押权利实现。客户经理履职能力不足、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四、落实“管理到位”的主要措施 (一)以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应用为手段,促进风险管理由管控质量向贡献价值转型 抓好“评级约束、风险缓释、压降逾期、不良处置、结构调整、数据清理”六大靶向任务管理,确保完成总体节约目标,压降经济资本占用比例。 (二)严格客户准入审核,加大信贷结构调整 一是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客户和项目信贷准入标准,做好客户选择工作;审慎办理例外核准事项,充分利用对公业务会商制度,统一风险偏好。二是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各项信贷政策要求,按权限做好客户信贷业务核准和总量控制工作;严格执行年度对公信贷退出计划,退出名单内客户信贷总量只减不增;对于潜在风险客户,抓住行业复苏机会择机退出。三是精准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振兴;积极拓展战略新兴产业、新消费领域、绿色信贷等新兴领域客户资源。四是严格执行国家“去产能”各项政策要求,加强逐步压缩行业风险管控,确保逐步压缩行业整体及单行业信贷和贷款余额不超年初水平。 (三)严把授信审批与集中放款审核关口 审批环节:一是严格合规审查控制,规范统一审查工作标准和细则,分行业、区域、存量、新增等维度严格把控,严禁不符合政策要求的客户进入审批流程。二是以问题和关键风险点为导向开展回访工作,通过省分行现场旁听审批会等手段加强对二级分行审批工作指导,提升审批质量。三是加强政策传导,对二级分行创新业务、重大项目营销、业务申报等环节给予指导,提高授信审批各环节质量与效率。四是结合当前经营形势、行业热点、分支行急迫需求等情况,研究制定行业授信策略、评估指引等,统一风险偏好,引导精准营销。五是强化客户评级推翻管理。安排专人对辖内客户信用评级按季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客户信用等级总体分布、评级覆盖情况、评级迁徙异常情况,深入分析向上推翻系统评级情况的主要原因及合理性等。同时,将客户评级推翻管控情况作为省行对各二级行客户评级审定转授权、内控评价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促进各二级行加强评级管理。 放款环节:一是不断拓展业务集中范围,逐步实现集中放款审核、押品权证集中管理。二是以依法合规为前提,条件落实为主线,注重客户实质性风险的把控。三是进一步完善产品审核要点,统一审核尺度和作业标准。四是加强经营机构客户经理培训,提高申报材料质量和运作效率;做好放款审核人员培训,提高审核技能和把关能力。 (四)强化贷后管理专业化工作 持续完善和推动矩阵式贷后管理责任体系建设。层级上,商业银行在总行层面对贷后管理机制的建立、贷后管理执行的整体有效性负责。条线上,经营条线负起贷后跟踪责任,通过集中会诊,既要把握商机,及时拓展市场,又要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制定并落实化解方案;风险管理条线负起信贷检查与监控预警的管理责任。流程上,发挥客户经理等经办岗位及时准确更新客户信息等流程操作的责任,经营主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经营决策责任。 (五)加强押品管理 一是按照“专业专注、岗位制衡”的原则,明确关键环节具体岗位操作要点。二是严格押品准入选择,提高押品集约化管理水平,信贷资源向合格押品业务倾斜,确保全年对公信贷抵质押占比提升,优选金融质押品和不动产等抵质押物,优化风险缓释结构。 (六)发挥信息系统“机控”作用 积极依托和利用系统工具准确预判风险,及时提示预警;加强信贷数据基础管理,切实做好客户风险信息的识别、采集,做好内控名单重检及入库;充分发挥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的报警和风险提示作用,依托组合风险管理系统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逐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全流程、全口径、多维度风险监控机制,实现对客户、机构和人员的行为监测,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七)探索推广风险化解处置五种有效模式 一是针对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化解,在剥离非主业资产的基础上实施资产重组和金融债务重整。二是针对担保圈链风险分门别类进行化解,依托债委会平台协调政、银、企等各方行动,围绕核心企业开展“大圈化小、长链缩短、断点分拆”等工作。三是针对有一定自救能力的大型企业信贷风险化解,通过政府扶持、企业自救、银行让利,恢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四是针对有救助空间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大型企业风险,通过政府引导托管经营、引入战略投资、并购重组等模式化解。五是针对僵尸企业出清,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处置不良资产,腾挪资源用于新旧动能转换。 (八)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继续加大现金回收,做好批量转让组包和推介;利用好有限的核销资源。逐户梳理核销处置项目,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對已列入批量转让的不良项目同步做好申报核销的准备工作,并行推进;加大已核销资产管理,促进价值提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