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人工智能趋势下的员工职业发展态势及有效路径研究 |
范文 | 谭艾伶 摘 要: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产业变革的内驱力,大力重视并发展人工智能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本文从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趋势等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员工职业发展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结合中国发展人工智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未来人工智能背景下员工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发展;有效路径 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同时被列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的人工智能,汇集了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优势,在当前及未来展示出了强大生命力。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尔逊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是关于知识的学科——怎样表示知识以及怎样获得知识并使用知识的科学;麻省理工学院的温斯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 一、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趋势 人工智能经历了50 多年时间,虽然发展过程受到诸多阻碍,但发展至今获得了很多显著成果,发展态势非常强劲。目前大多数研究将人工智能的发展大致划分成了五个阶段: (一)萌芽期(1956 年之前) 人类在寻找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强度的工具上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只是受限于科技的落后及无法准确定义,人们一开始仅仅是制作一些简单工具来稍作调整。人类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的传说,人们创造出了自转的大门、自动涌出的圣泉。我国最早的记载是在公元前900 多年,发明了载歌载舞的机器人。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法国十七世纪的物理学家、数学家B.Pascal、德国十八世纪数学家、哲学家Leibnitz、二十世纪的图灵、冯·诺伊曼等。 (二)第一次高潮期(1956 年—1966 年) 1956年夏季,在Dartmouth 学会上,以麦卡赛、明斯基、罗切斯特和申农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远见卓识的年轻科学家引发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诞生了人工智能学科。会议上成立了几个著名的项目组:Carnegie-RAND 协作组、IBM 公司工程课题研究组和MIT 研究组。自此人工智能进入了一个独立系统的新时代。这一阶段人工智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1956 年,Newell和Simon 等人在定理证明工作中首先取得突破,自此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类思维的大门被开启;1960 年,McCarthy 建立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LISP。大量专家系统直到现在仍然被人使用,人工智能学科获得了飞速成长与发展。 (三)低谷期(1967 年—80年代初期) 1967年之后,科学家们被之前取得的成果冲昏了头脑,低估了人工智能学科的发展难度,在进一步的研究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一时之间人工智能受到了各种谴责与排斥,其发展进入到了瓶颈期。 (四)第二次高潮期(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伴隨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成功,人工智能获得了突破瓶颈的机会。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始进入市场,其优秀表现使得人们客观清楚意识到了人工智能的广阔前景,并且吸取了之前盲目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五)平稳发展期(90年代之后)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人工智能的开发研究由之前的个体人工智能转换为网络环境下的系统分布人工智能,全面开启了人工智能的高层次开发。例如多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提出,使人工智能的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状态,人工智能为渗入到了我们生活而不断努力。 二、目前员工职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机器正逐步替代基础性工作 众所周知,机器研发成本远远超过人员培训成本,但机器一旦投入使用,其完成任务所节约的成本将远远低于人工完成任务的成本。据研究发现:如果每一千名员工多使用一个机器人,那么员工聘用比例减少约为0.18%~0.34%,工资支出的减少比例为0.25%~0.5%。机器的优势随着时代进步愈加凸显。动力机械的联合创始人亚历山大·瓦达科斯塔曾坦率地表示:“我们的设备并不仅仅是提高员工效率,而是完全取代他们”。未来不论是制造和生产,还是办公室和行政部门领域的工作岗位,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态势。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描述的702 种职业所需的工作技能,牛津大学的研究者又以定量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其结论是:美国有47%的工作极有可能会被高度自动化系统所取代,很多领域的蓝领职业和白领职业都涉及其中。 (二)新的工作岗位无法提供或供给不足 斯蒂芬·霍金曾说:“人工智能之于人类,可能是最好的事情,也可能是会终结人类的最坏事情。”科技的发展必然会调节工作内容,包括:现有工作的数量、类型和构成。伴随着大量基础性岗位的逐年递减,劳动力人口和失业人口在一年年的稳步上升,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就业市场 “供过于求”,即目前整个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从而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力人口闲置,这是典型的“技术性失业”。麦肯锡研究表明:截止到2015 年,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相关活动的劳动时间共计4780 亿小时,其实,生产工人87%的生产时间可以自动化,制造行业的其他工作(如工程、维护、材料运输、管理和行政)也有45%的工作时间可以自动化。工作岗位“供给不足”的现状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失业危机信号越发显著。 三、人工智能下员工职业发展有效路径分析 (一)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开创更多就业渠道 人工智能是以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的,我们在客观坚持“为民谋利”的经济发展方向上,实现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新充分就业是可能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出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这充分体现了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依托我国国情,让人工智能围绕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而不断前进。首先,实体经济是基础,才能把人工智能转化为现实需求,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技术研发、设备维护、咨询服务、全面保障等更多层次和类型的劳动岗位。其次,实体经济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创新驱动。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使用,使劳动者通针对性的学习及培训,迅速提高职业技能,从而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最后,人工智能只有融入实体经济,才能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真正的“中国智造”。 (二)利用技术共享,充分均衡社会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提高效率、节约劳动;另一方面又导致劳动者技能分化,二者矛盾融合。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共享蓝图是通过打破技术垄断,通过技术共建、岗位轮换、职业教育终身化等方式,实现劳动者在新技术面前的机会平等和竞争公平。人工智能技术是模仿人的意识和智能,因而具有非常高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其数据采集、机器学习模型搭建、智能芯片开发、行业运用、风险防控等涉及到多个专业和多个层次的劳动者,只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群策群力、联防联治,才能为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只有平等参与新技术开发与应用,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公平化,从而达到真正消除技术垄断的可能。此外,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共享,还体现在技术成果的全民应用共享。比如语音识别技术,就可以在具体操作中为解放双手提供很大便利。再比如自动感应、智能控制系统在农业生态灌溉、日常家居生活、公共服务场所的运用,不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还极大改善人们的主观体验,享受到便捷而实惠的个性化服务,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和经济发展的荣耀感。 (三)以服务人民为宗旨,全面推进社会繁荣进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我们的生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地,人工智能等当代新技术的发展就有了方向感,为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和需要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大众性,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潜力市场;人民渴望从谋生性的基础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这恰恰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突破技术、科技创新创造了持续的契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工智能的发展突破狭隘的盈利视角,在推动先进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同时,迎来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态势。 党的十九大報告强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正是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结合市场优势和制度优势、技术优势的发展思路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卡鲁姆·蔡斯.经济奇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将如何谋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李开复,王咏刚.人工智能[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155-157. [4]吴大琨.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58. [5]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 [6]邱道持,廖和平,印文.重庆市基准地价更新方法探讨[J].经济地理,2002,22(4):444-44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