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青海向生态大省强省转变的路径探析 |
范文 | 王鹏 摘要:生态文明的基本宗旨在于倡导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融合共处的状态,提倡全面发展,构建良性循环且持续发展繁荣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一直贯穿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及始终。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青海位居中国西部,地处三江之源,是我国生态生命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提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路径。 关键词:青海;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路径 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等,生态文明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要求在于要尊重自然,同时也要保护自然,更要协调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在一个命运体中和谐共存、发展。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政策,各类文明尤其是政治与经济文明方面有了较大地提高,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污染率高、环境消耗率高的问题,统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同时也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是,我国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之一,从而保障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 国家是否能够整体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生态文明,各地区应该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执行方案,进一步发挥各地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016年12月19日,时任青海省委书记王国生在青海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提出“四个转变”工作思路,其中之一便是努力实现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青海省坐落于中国西部,雄踞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湖泊和山川较多,尤以青海湖和三江源而闻名。总之,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是否成功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西北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也将会影响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青海省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针对东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在山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具体措施,同时针对城镇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加强与改善大氣污染源各项措施,用来确保东部地区生态环境,通过这些措施的执行,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有了较大改善。经过各方面努力,青海省重点生态文明工程取得了显著进步,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顺利完成,其余重点工程正在稳定持续推进。在青海湖,经过各类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深入推进,湖内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在旅游风景区,各类绿化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此外,全省严格按照中央生态环境文件指示精神,按照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要求,淘汰了一批污染企业,力争做到节能减排,让部分河流水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点改善。 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三江源地区拥有我国天然湿地面积最大的分布区,因此青海省有“中华水塔”之称。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时间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那一历史时期,由于各项法律与制度不健全,人类过度追求经济片面增长,人类行为的影响与破坏更加频繁,一心只注重发展畜牧业,从而出现了过度放牧现象,牲畜放养数量超过了草原的最大承载量,草原遭受到了大面积的破坏,草原内湖泊的面积不断缩小,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相当脆弱。其次,由于青海湖独特的地势,水质与土壤条件较好,所以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为许多珍稀动物如藏野驴、雪豹等提供了很好的栖息与繁衍生息之地。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只是停留在没有人类破坏的基础之上,一旦人类干涉其中,这种优越性停留的时间便会越来越短。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破坏的加剧,全球气候也随之变暖,气温升高加剧了湖泊面积缩小的速度,有些湖泊甚至已经干涸。直到最近几年,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与条例不断建立健全,限制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湖泊水位慢慢回升。青海湖因其独特的海拔优势与水质优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湟鱼便是其中一个特色物种,由于本身数量较少,加上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人类的过度捕捞,导致了青海湟鱼数量不断减少。再次,由于经济利益的进一步驱使,大批淘金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来到格尔木等地区淘金,淘金虽然给一部分人带来了丰富的经济利益,但是却加剧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淘金过程中大量草原被破坏,草原面积不断缩小,有些地区的植被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甚至永久不能恢复,沙漠化情况在一些草原出现。由于青海省的气候干旱少雨,自然条件较差,栽种的植被成活率较低,所以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以上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青海省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中不可避免的障碍,这些障碍为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总之,青海省要走出一条适应自身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之路是十分困难的。 二、青海向生态小省、生态强省转变的路径思考 (一)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由于自然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青海省是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自身能力较弱,只有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支持,才能够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中央也多次在重要会议上提出,要进一步扎实推进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工程,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相继出台了各类有关环境保护的条例与意见,这些都为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会。长期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十分有保障的。[2] (二)要继续执行“生态立省”的战略 根据青海省的实际生态环境情况,青海省委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生态立省”发展战略,此战略提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体的长期的有效机制。“四个转变”发展战略要求,要把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生态立省这一战略思想已经被全省人民所接受,成了指引人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生态立省强调的重点在于生态,强调要运用生态的观念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生态旅游,做好生态文化。[3]生态立省的核心思想在于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出一条生态农牧业与旅游业和工业循环经济三者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青海省生态资源优势,强调突出青海特色,充分保护与建设好青海省生态文明工作。 (三)要继续推动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江源地区是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区域,同样也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江源地区涵盖了三大条河流的发源地,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其中,在三大河流总水量的统计方面,长江为25%、黄河为49%、澜沧江为15%,都源自三江源地区。如果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遭到破坏,黄河的总水量便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全线断流,长江也会出现局部地区断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资源也较为丰富,是一个生物多样化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该地区具有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特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三江源地区建立时间是在2000年8月19日,距今已有18年建区时间,三江源地区的整体面积十分大,达36.3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占到了青海省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在青海省,除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非常重要,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也十分重要,都是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中重要的一环。青海湖的生态系统会直接影响到青海省的整个生态环境。因此,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这一任务已经成了关系到整个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的一大课题,这也是青海省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的重要路径。 (四)要扎实推进生态移民工程 青海省的生态战略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在做好生态保护工程的同时,也要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生态移民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可以让大批农牧民转为市民,转变生活方式,由之前的种地、放牧转变到加入公司、工厂,成为员工,这样可以使之前被破壞的草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从而恢复到之前自然的状态,减轻这部分草原的自然承载力。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还可以进一步减轻生态系统的压力,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在这一工程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该工程与城镇建设二者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生态移民来到城镇中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改变之前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方式,让他们更好地在城镇中幸福的生活。 (五)要进一步立足于青海省省情 “四个转变”的提出指引了青海省未来的发展规划,其中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稳定的工程去实施,同时要把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二者联系在一起,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要立足省情,根据实际情况,让青海省的青山更绿,让青海人民更富裕。同时,还需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倡导低碳生活,同一切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做斗争,为大美青海的建设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4]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特殊的形态,生态文明也是其中一个特殊的形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宗旨在于构建一个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最终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重点在于突出人类行为的自觉性与自律性,核心在于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生态文明可以理解成为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积极思考的成果,尤其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思考的成果,这也是推进人类文明形态与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的成果。要扎实建设好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保护好青海省的生态环境,这是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扎实构建好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会使“大美青海”展现在世人面前,相信未来的青海会更加美好。 基金项目:2017年度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17050)阶段性成果;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青海基层地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缺失的现状及路径探析”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张孝德.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与体制改革——基于生态资源理论与产权改革视角[J].攀登.2014(3):1-7。 [2]李清源.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Z。 [3]杨自沿.青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实践与探索[J].攀登.2013(2):67-70。 [4]陶建群、武伟生、马洪波等.建设生态文明的“青海实践”[J].新重庆.2015(2):42-4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