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力架kèlìjià〈名〉饼干。系英语“cracker”的粤语音译。 ◇ 克力架包装精美,口味独特,使各家食品商店一窝蜂地卖洋饼干,弄得国产饼干珍贝酥、万年青、大奶牛在食品店里找不到立足之地。(文汇报.1990.4.2) ◇ 崇尚洋文的现象正在增多,首先是物品方面,饼干不叫饼干叫“克力架”,面包不叫面包叫“土司”、“列巴”。(人民日报.2000.6.17)
克力架kèlìjià一种饼干。英语cracker(饼干)的粤方言译音。80年代末,“克力架”从香港进入广东,并逐渐向北向内地发展。例如:“肇庆‘蔬菜克力架’饮誉香江。”(《南方日报》1989.4.28)“‘克力架’包装精美,口味独特,使各家食品商店一窝蜂地卖洋饼干,弄得国产饼干珍贝酥、万年青、大奶牛在食品店里找不到立足之地。”(《文汇报》1990.4.2) 也叫“体力架”。例如:“您知道什么是克力架和体力架么?起初总认为是单杠或什么健身器械呢,但在这‘架”或那‘架’之前冠以黄油、菠萝之类,简直把我扔进了五里迷雾之中,怎么也弄不清到底是什么东西了。原来都是饼干。写成饼干二字不就得了!”(《中国青年报》199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