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顿挫 |
释义 | 顿挫顿挫写作中在行文着力紧要处用关锁之笔稍作停顿,然后再行开拓、转折,以纵控诗文气势,调节作品内在节奏的一种写作技法。又称“顿”、“顿宕”、“跌宕”。顿为停顿,振顿; 挫即按抑、悬搁。唐彪《读书作文谱》:“文章无一气直行之理。一气直行则不但无飞动之致,而且难生发。故必用一二语顿之以作起势,或用一 二语挫之以作止势,而后可施开拓转折之意,此文章所以贵乎顿挫也。”方东树《昭味詹言》:“诗文无顿挫,只是说白话,无复行文之妙。顿挫者,横断不即下,欲说不直说,所谓‘盘马弯弓惜不发’。若一直滚去,如骏马下坡,无纵控之妙,成何文法?”林纾《春觉斋论文·用顿笔》:“由之走长道者,惜马力,惜仆力,惜自己之脚力,进糗加秣,然后人马之力皆复。文之用顿笔,即所以息养其行气之力也。”写作中巧妙地运用顿挫手法,可使诗文作品曲折有致、变化多姿,意蕴深厚且具声情之美。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漂水无想山作》一词,上片开头三句写景物美好,以“午阴嘉树圆”作小顿,转而写地方低湿,用“衣润费炉烟”再顿,又转写小桥绿水、泛舟听歌之乐,以“拟泛九江船”为顿。下片转笔写自己如社燕飘零,“不堪听急管繁弦”,只能借酒浇愁,以结尾作顿。四次顿挫引出三层转折,“前后若不相蒙”,却又写得“别饶蕴藉”,“正是顿挫之妙”(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苏轼《教战守策》开头先以设问形式提出“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中心论点,把问题提到“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不可救者”的高度,尖锐强烈,接下去笔锋一挫,用舒缓沉郁的笔调,述说先王未尝去兵,故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惊溃,后世以去兵为“盛事”,致臣民“刚心勇气,消耗钝眊”, 朝廷“固以微矣”, 由按抑转入振顿,将文势推向第一个高潮,然后又以挫笔将奔放的感情收敛起来,用娓娓动听的语言讲述“天下大势,譬如一身”的道理,说明战争不可避免的严重局势,发出“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的呼喊,接下去再用挫笔陈述教民养武的具体措施,最后慷慨陈词:“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以强烈的反问结束全文。顿挫手法的运用,使该文浪峰波谷,跌宕起伏,形成恣肆汪洋的浩大气势。 顿挫dùncuò❶ 〈动〉声音语调等停顿转折:抑扬顿挫。 顿挫dùncuò【释义】 【顿挫】(声调、词句等)停顿转折。如:抑扬顿挫。 顿挫又称顿跌。 修辞方法之一。 词意按下称为“顿”,然后语意转折称为 “挫”。顿挫处往往是对上文作一小结, 接着转入另一层。 运用顿挫方法可使行文波澜起伏, 避免呆板平淡。 如范仲淹 《岳阳楼记》:“予观夫马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 吞长江,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 朝辉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这一段对岳阳楼的壮丽景观, 用 “前人之述备矣” 一句作结,转而提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把读者引入新的一层。 由于使用了顿挫方法, 文章跌宕起伏, 具有旋律美。 挫折 挫折锉(折锉) 锉 衄 蹉踬 跌磕 跌剥 迍厄 迍厄 败桡 搕拌 跟斗(栽跟斗;摔跟斗) 颠踬 顿摔 顿挫 折挫 逆折 排折 磨折 另见:受挫 失败 不顺利 声调 声调调(音调;字调) 书法 书法笔阵 文宪 另见:书写 写字 艺术 文章不平淡 文章不平淡妙在起伏 不得志 不得志失路 蹉路 困摧 蹇落 陆落不遇 铩羽 铩翮 蠖伏 蠖屈不伸 另见:埋没1 婉转2 婉转2滑(莺语花底~) 宛转 委曲 顿挫(同)抑扬 顿挫dùn cuò(音律的)停顿转折: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二二·489) 顿挫 327.顿挫(p3387.3)书证之三, 引作: 《太平御览·五七四·明皇杂录》: “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气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壮其顿挫势也。”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