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样板戏
革命样板戏gémìng yàngbǎnxì“文化大革命”时期,专指当时的八部文艺作品。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相关链接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31日的评论《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并称是江青亲自培育了八个“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其实,八个“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前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成果。江青还断言“只有‘样板戏’才是无产阶级文艺。”从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占据了全国银幕、舞台,严重影响和损害了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贯彻和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发展。
革命样板戏gémìng yàngbǎnxì“文化大革命”期间反复演出的《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8部反映现代题材的京剧和芭蕾舞剧,当时因被树立为戏剧改革的样板,故称。又简称“样板戏”。例如:“革命样板戏在全国广泛普及,从四通八达的城市到偏远的山乡,到处都能看到演样板戏。” (《光明日报》1974.10.6)“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这八个革命样板戏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人民日报》1977.2.13)革委会 9ewěihuì “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的简称。例如:“革委会成员以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来到群众之中,既做指挥员,又做战斗员。”(《解放日报》1968.7.1)“宣传队按照县革委会的安排,在全县20个公社作了汇报演出。”(《人民日报》1977.1.24)“王伟宇当革委会主任,已经有整整10年历史了。”(《冬天里的春天》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