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显
隐显明与暗、虚与实、写与不写在作品有效地反映客观事物方面的对立统一规律。又称“显晦”、“明暗”。明·袁中道《蔡不瑕诗序》:“情无所不写,而亦有不必写之情; 景无所不收,而亦有不必收之景。”有限的作品,对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总有选择取舍,作明暗虚实的处理。明写和实写,构成艺术表现方法的直接性,暗写虚写,构成艺术表现方法的间接性。而成功的艺术形象,总是直接性 (实和显的方面) 与间接性 (虚和隐的方面)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明 (显) 中有暗(隐),虽暗亦明; 实 (直接) 里含虚 (间接),虽实亦虚,虚不离实,虽虚亦实;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只着一字,境界全出。如写景言情,有隐有显,“景虽写,而其未写者如故也; 情虽泄,而其未泄者如故也。有苞含,即有开敷,有开敷,又有苞含。”隐显结合,有藏有露,也就是间接表现和直接表现相互交织。 在作品的艺术结构上,隐显处理往往与疏密、详略、繁简相通,疏的,简的,大多都是隐的,藏的; 密的,繁的,大多都是显的,露的。刘知几《史通·叙事》:“章句之言,有显有晦。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 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赅,片言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所以疏密、隐显在结构艺术上是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疏密有时表现为隐显,隐显有时表现为疏密,该疏的藏,该密的露,事物的矛盾和本质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艺术表达中的隐显处理是由客观事物的隐显关系决定的。清·布颜图《画学心法问答》:“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各有隐显。”中国绘画理论和写作理论在处理隐显对立统一关系方面,一般都重视“隐”,以为“隐”正可以达到“显”的目的。“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就有这样的意思。布颜图认为“花卉园林,丛丛簇簇,枝枝不爽,朵朵分明,虽足畅观,于花何趣焉? 是必墙头数朵,石隙一枝,虽观之不畅,而思之有余。”也主张以隐为佳,多留“虚白”,反对填塞显露,不为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隐没
隐没没 湛(湛没) 灭(灭没;晦灭)翳(翳然;隐翳) 隐没与显现:隐显 默语 隐而不见:钻沙 隐没不见:闪然 消失,隐没:消没 长期隐没:长没 (隐蔽,渐渐看不见:隐没)
另见:显现 显露
失意
失意怊 怅 穷(~不失义) 怃 负志落羽 陨坠 迍败 涪湛 蹉跎 惝恍 惝恍 惘惘 不得志 失意和得志:隐显 默语 不得意:默默 不顺心,不得意:迕意 困顿,失意:失泊(家贫~) 蹭蹬(~一生) 蹩脚 迍邅(~坎坷) 拓落薄落 沦踬 屈躄 困踣 坎壈 摧颓 穷困失意:困蹶 窘蹶 落度 落魄 洛薄落拓 落托 落莫 落泊 贫踬 潦倒,落拓:老倒 穷苦落魄之状:鹑衣鹄面 埋没失意:湮坠 沦落失意:零沦 落魄失意之典:乌裘(~金尽) 心里伤感失意:惆怅若失 怊怅若失 怊怅自失 饥饿疲乏,灰心失意:饥疲沮丧 伤心失意:沮丧 悲伤失意:怆怏 怨恨失意:悻 惋失 贫困愁苦,颓丧失意:穷愁潦倒 潦倒穷愁 无路可走,颓丧失意:穷途潦倒 (不得志,不如意:失意)
另见:不得志 不顺利 颓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