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亦称“义塾”。中国旧时的一种免费启蒙学校。经费主要来源为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私人捐款,官款或地方公款。
义学(一) 一种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唐书·王潮传》:“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团练使,俄迁观察使。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二) 佛家语。指般若、俱舍,唯识、法相等宗的教义学说。《陈书·徐陵传》:“后主在东宫,令陵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每讲筵商较,四座莫能与抗。” 《释氏稽古略》 四:“慈恩、贤首之《疏钞》,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因果。” 学习之所
学习之所馆(门馆;私馆) 私学(私学馆 私学堂) 市学 学塾 书塾 旧时乡村私塾:村塾 村学(村学堂;乡村学堂) 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塾 由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积金办的免费的学校:义学 义塾 乡间办的学校:乡塾 乡学 党塾 党庠 家庭办的学校:书塾 书房 家塾 苦学之所:灯窗(~之苦) 寒窗 映雪的窗户,寒窗:雪窗
义学yì xué由私人或家族集资兴办的免费学校:家父前日在家提起延师一事,也曾提起这里的~到好。(七·167)原来这贾家之~,离此也不甚远,不过一里之遥。(九·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