豸zhì❶ 无脚的虫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虫~之类谓之孽。” ❷ 制止,解决。《左传·宣公十七年》:“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庶有~乎?”(庶:庶几,或许。)
豸zhì〈文〉没有脚的虫子 △ 虫~。 说明: 7画;豸部;独体
豸古书上指没有脚的虫子:虫~。 ○獬(xie)~(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理亏者)。
豸zhì1 本指长脊兽,如猫、虎。引申为无脚的虫。2 制止;解救。《左传·宣公十七年》:“使郤子逞其志,庶有豸乎!” 各种昆虫
各种昆虫能飞翔的昆虫:蜎飞 蜎蜚 爬行的昆虫:蠕动 寒天的虫:寒虫 藏在泥土中过冬的虫:蛰虫 藏在房屋孔穴里的虫:狸虫 随气候而生而叫的昆虫:候虫 小虫:琐虫 微虫 有翅的小虫:羽虫 一种绿色的小虫:螟(螟蛉) 青虫 桑虫 桑蟃 戎女 无脚的虫:豸 跂息 善鸣的虫:吟虫 有毒的虫:虿 毒虫 蛇蝎 蛇蟊 蛇虫(蛇虫百脚) 毒虺 斑猫:斑苗 龙尾 龙蚝 斑蚝 斑菌 古代传说中的虫:蟭螟 鹪螟 朝秀 朝菌 其他虫:螚 蚿 蚈 蟜 蛝 蝘 蝜(~蝂) 蜉(~蝣) 蠓(蠓虫;蠓蠛;蠛蠓) 蚨 蛄(蟪~) 蜚 螽 蠖 蠲(马~) 蟿(蟿螽) 蟏蛸 蠛子
豸(一)zhì (二)zhài【辨形】 7画。象形。 【辨义】豸(一) zhì古书上指没有脚的虫子。 〔虫豸〕旧时对虫子的通称。 (二)zhài 〔冠豸山〕位于福建省西部龙岩市连城县境内,因其主峰形似古代的执法者戴獬(xiè)豸冠而得名。 【辨析】 二音都用于表示名物义。区别在于: 一、构词方式不同:豸(一)zhì单用或构成并列式合成词;(二)zhài构成联绵单纯词。 二、适用对象不同:豸(一)zhì用于指虫子;(二)zhài用于山名。 【注意】 “冠豸山”的“豸”在当地一直读作“zhài”,是古代传说中一种笃忠执著、明辨是非的神兽。但在现行的字词典中,“豸”只注音为“zhì”,广播电视系统播音时也读作“zhì”。福建省有关部门认为,这一读音违背了历史传承性和群众习惯,给当地群众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向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报送请示,请求对“冠”和“豸”予以定音。2006年3月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批复福建省民政部、教育厅、省语委,同意将福建省“冠豸山”的山名读音定为“guànzhàish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