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丞相
释义

丞相chéngxiàng

我国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早在周朝时就有这样的官,称“地官司徒”。秦朝始有丞相之称,职责是“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商鞅、李斯就是当时秦国的名相。汉承秦制,也设丞相一职。“丞者,承也;相者,助也。”意思是秉承皇帝的意旨,助理皇帝统治全国。汉高祖十一年,丞相改称相国。相国,也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意思。萧何即为第一任相国。西汉末,丞相一度改称大司徒,东汉末又恢复原称,曹操就是汉献帝的丞相。以后历代,丞相职有废有立。到明朝洪武初,置有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结党谋反被诛后,就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并在洪武二十八年下诏明令“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国家大事,从此就设府、部、院、寺分理,而以内阁总集其成,以免在皇帝以外还有能指挥全国军政的首脑。清朝,仍无丞相职,总掌军政大权的除内阁外,加了一个军机处,军机处有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军务”。
在封建官制中,丞相位重权极,品级都是正一品上阶或正一品,“有职有权”,不像太师、太傅、太保等虚衔徒负空名。


丞相

古时辅助皇帝、综理全国政务、职位最高的大臣。后也用作宰相的通称。杜甫《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chéngxiàng

古代辅佐君王的职位最高的官吏。


丞相chéngxiàng

〈名〉古代辅佐帝王处理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丞相】

官名。(1) 最高国务长官。战国秦始置。秦朝沿置。西汉时职司渐趋完备,总掌军国行政要务。西汉末以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同称“宰相”,三分相权。后又改丞相为大司徒。魏、晋、南北朝省置无常。隋代废。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为尚书省长官,非真宰相。南宋孝宗时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金置为尚书省长官,辽、元置为中书省长官。明代废。(2) 唐、宋以后用作宰相的通称。


丞相

(一) 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战国秦悼武王二年始置左右丞相。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明洪武十三年革去中书省,权归六部,至此,丞相之制遂废。《商君书·定分》:“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唐杜甫《杜诗详注》九《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二) 太平天国设立的官阶,地位低于王、侯。《天朝田亩制度》:“凡一军一切生死黜陟等事,军帅详监军,监军详钦命总制,钦命总制详将军、侍卫、指挥、丞相,丞相禀军师,军师奏天王。”


成像;丞相

◉ 成像chénɡxiànɡ  形成图像或影像。〈例〉~法/ 凸透镜~实验/ 一步~相机的缺点在于没有底片,而其相片在数年内就会明显褪色。
◉ 丞相chénɡxiànɡ  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例〉诸葛~/ 明初设~,不久废/ 皇帝想了一会儿,就决定派他的老~去看那块布料。〈近〉宰相。


宰相

宰相

相(相臣;相室;相国;相邦;相星;相辅;正~;副~;贰~;丞相;辅相;头厅相;揆门相) 揆(揆席;揆宰;揆衡) 元宰 王宰衡宰 宰臣 宰衡 宰弼 宰辅 辅宰 辅臣 台位 中堂 老凤 元弼 首座 黄阁 黄 鼎位 鼎辅 鼎轴 鼎铉 调燮 冢司 羹梅 鸾渚客
尊称宰相:师相 上相 上辅 相君
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父
帝王的辅相:龙翼
贤明的宰相:贤相 贤宰
称职的宰相:任职相
能助君王称霸的相臣:霸相
悠闲欣赏风光美景的宰相:风月平章
退居的宰相:退相
弄权误国的宰相:奸相

另见:辅助 君主 大臣 主管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