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禁忌语
释义 禁忌语

禁忌语

交际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许、不敢或不愿说出某些词语,而用另外的词语去代替,这就叫禁忌语。禁忌语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❶迷信观念。人们认为事物与词语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说出这些词语等于触犯它们所指的事物,很不吉利,所以必须要避忌。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讳‘离散’,以‘梨’为‘圆果’、‘伞’为‘竖笠’;讳‘狼藉’,以‘榔槌’为‘兴哥’;讳‘恼燥’,以‘谢灶’为‘谢欢喜’。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又如“死”的讳称很多,有“去世”“逝世”“弃世”“即世”“百岁”“长眠”“长逝”“仙去”“仙游”“迁化”“不讳”“不可讳”等十几个,也是因为“死”是可怕的事,不敢或不愿直接说出。
❷封建礼法。比如封建社会里,皇帝的地位至高无上,不可触犯,遇上他的名字就得避讳。这类因避讳而产生的词语也叫“避讳语”。秦始皇名嬴政,就改“正月”为“元月”;汉文帝名刘恒,就改“姮娥”为“嫦娥”,改“恒山”为“常山”;汉明帝名“庄”,就改“庄光”为“严光”,“治装”为“治严”,“妆县”为“严县”;晋文帝名司马昭,就改“王昭君”为“明君”“明妃”;隋炀帝名杨广,就改张揖《广雅》为《博雅》,改曹宪《广雅音》为《博雅音》;唐太宗名李世民,就改“世”为“代”,“民”为“人”,“三世”变为“三代”,“生民”变为“生人”;唐高宗名李治,就改“治”为“理”,“政治”“治乱”读为“政理”“理乱”。这类禁忌语造成用词上的混乱,后人大都改用原词。又臣下称皇帝为“皇上”“圣上”“陛下”“万岁”,皇帝的死称“崩”“山陵崩”“登遐(登假)”“宫车晏驾”,也都是为了显示他的地位与众不同。


禁忌语

又称忌讳词、 忌讳词语。 人们在交际中不能、 不敢或不便直接使用的词语。 由于语言禁忌的习惯力量, 人们认为名称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必然联系, 语言提到了不雅不洁不祥之物之事时, 这些事物就会降临; 语言提到崇敬之人时, 这些人物就是受到了无礼对待。这样,人们就把对现实世界崇敬、厌恶、敬畏的心理转化为对语言的禁忌行为, 产生了禁忌语。 一般说来, 尊敬崇拜的人物的名字要忌讳, 主要指神人、 圣人、 国君、 家长、 祖先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 不但在语言交往的对称与他称中不能直呼其名,就是连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也要忌讳。表示害怕的事物的词语要忌讳。 如人们都不愿死亡或得病, 语言上就要避开。 对一个病人说: “您不舒服吗?” 实质上是不愿说出 “病”字,而代之以 “不舍服”。表示不雅的事物与动作的词语要避讳, 如婚姻生育、 人体某些器官都不宜当人说出。 表示不洁事物的词语, 如人体的排泄行为、 排泄物等也不能直接提及。 禁忌语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对语言的看法。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