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虚白
留虚白叙写中有意省略或隐去某些片断或环节,以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表现更丰富的生活内容,创造疏落空灵的艺术境界的一种写作技法。又称“化白为黑”、“计白守黑”、“空白”。原为绘画术语,指画面中不着墨设色的空白之处。化白为黑即以不着墨色的“白”表现着墨色的黑,以无形表现有形。计白守黑即要计划空白处的设置,重视“黑”的处理。空白不是空洞,而是一种表达形象的重要方法,表面上虽然无象,其实无象本身就是意象的重要内容,是绘画艺术中一种以虚写实技法。清·华琳《南宗抉秘》:“于通幅之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 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毋迫促,毋散漫,毋过零星,毋过寂寥,毋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 文学作品运用此法,主要有两种效用。其一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于丰富多样的形象性,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空白进行程度不等的理解、补充和开掘,从而表现更丰富的生活内容。其二是虚写与实写相结合,无形与有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调节作品的结构和密度,使其疏密有致、繁简适度,隐显相益,创造出象外之意、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 留虚白的运用一般分三种情况: 一是作者对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在表现时却又难于找到充分表达意象的形式,或者认为过于完备、精细、固定的表达反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就有意识地留下一点空白让读者去领会。二是作者对自己脑海中的意象认识还比较朦胧,因而有意留下一点空白,让形象大于思维。三是作者估计到读者在审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意留下一点空白,作为诱发和促进这种心理活动的催化剂。留虚白在戏剧、小说、散文、诗歌中广泛运用。小说的情节中断处、暗场处理以及对某些人物的言行不实写而虚虚带过,戏剧的静场、过场戏等,均可称为空白处。如鲁迅《孔乙己》:“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还没有看见他。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孔乙己的死,作者没有直接叙写交待,而是采用虚写的方法,从而构成情节的空白处,对塑造人物、深化主题、增强情节的力度起了重要作用。散文对事件的叙写不求完整,运笔粗疏之中见精细,均为运用留虚白的结果。如朱自清的《冬天》:“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介绍台州不一一辅叙,仅疏落地点缀几笔,以空白造成语言含蓄空灵、节奏舒展跳脱。诗歌中的藏境即为诗歌的空白,如唐·王维《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全诗无一字涉及故土之思。 运用留虚白须根据体裁、题材的需要,处理好有形与无形、实写与虚写的关系,把握白与黑的比例,不能巨细不分,纤毫毕现,写得过满过实,以致堵塞庸冗; 又不能只虚不实,空白过多,使作品散漫空泛。满而不堵,空而不泛才是佳境。须遵循计白守黑的原则,对空白处的设置要精心计划,对实写之笔亦不能忽视,“白”的妙处还须“黑”来点透。留虚白的运用与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艺术感受有密切关系,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感受力,才能恰当地运用留虚白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