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镜头并不永远是客观的叙述
电影镜头并不永远是客观的叙述见张骏祥 《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一般来说,电影镜头总是代表着观众的眼睛,客观地叙述着一切。最早的电影拍摄舞台上演出的戏剧,摄影机与观众的视点一样,固定在剧场中的一个位置上,没有角度与距离的变化,只能进行纯客观的纪录。但是随着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表现手段不断地被发现与丰富,不仅可以随意调度视觉与距离,而且能发挥镜头的主观性能,经常主观地代表剧中某一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如在一场两个人对话的场面里,对跳拍摄双方的近景,这实际上就是轮流采取对话双方的视点角度来拍摄的。英国影片 《雾都孤儿》中,孤儿落入扒手把头的手里,被迫跟惯偷上街摸人钱袋,被发觉后,惯偷逃掉了,孤儿被追得没命狂奔。这时镜头迅速推进,一个大汉站在门口,举拳对准镜头打来。一片漆黑!这个迅速推近的镜头就代表着狂奔着的孤儿的眼睛。大汉一拳打来,孤儿昏倒,镜头前的一片漆黑就是孤儿的主观视觉。这种主观作用的镜头也同样应用在对话和音响方面。苏联影片《党证》中,女主角的党证被丈夫骗去了,党支部开会讨论开除她的党籍。表决时,画面上出现的是女主角的脸,同时传来支部书记数票的声音:“赞成的举手。一个、两个……十五个。不赞成的举手,一个,两个……六个。通过,开除!”这里的声音不只是客观的记录,而是代表了女主人公的主观听觉。电影自从发现了主观镜头,这就大大地加强了它的特有表现力,使这门以视听为主的艺术愈来愈能深入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