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释义

yan

❶代词,相当于“之”。王安石《伤仲永》:“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还:回去。复:又。)柳宗元《捕蛇者说》:“谨食(si)之,时而献~。”(食:喂养。时:到时。)
❷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非再至,~知其奇若此?”(非再至:要不是第二次到来。其:它的。奇若此:若此奇。若此,像这样。)《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不阙秦,将~取之?”(阙秦:使秦亏缺。阙,缺,使……缺。
❸兼词,相当于“于彼”或“于此”。苏轼《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屈原《离骚》:“驰椒丘且~止息。”(驰:奔往。椒丘:地名。)
❹语气词。《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易:变。始:才。反:返。)《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忧虑。不己知:不知己。知,了解。)
❺词尾,相当于“然”。杜牧《阿房宫赋》:“盘盘~囷(qun)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囷囷:盘旋的样子。落:座。)



“焉”作为助词,有两种用法:
❶结构助词,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如《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晋郑焉依”就是“依晋郑”。《左传·襄公三十年》:“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大”指“大族”,“必大焉先”就是“必先大(族)”。
❷放在句末作语气词。如《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语气词“焉”是由兼词“焉”变化来的,用于句尾,表示直陈语气。如《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盖一岁犯死者二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参见“兼词”条。


yān

❶ 疑问代词。❶ 作状语,表示反问,可译为“哪里”“怎么”。《齐桓晋文之事》:“~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列子·汤问》:“且~置土石?”
❷ 作宾语,置于动词前,可译为“谁”“什么”。《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庄公病,将死,谓季子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致乎鲁国?’”《论语·尧曰》:“欲仁而得仁,又~贪?”陶潜《归去来兮辞》:“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求?”
❷ 指示代词。此,是。❶ 作介词的宾语。《诗经·小雅·白驹》:“所谓伊人,于~逍遥。”又:“所谓伊人,于~嘉客。”
❷ 复指前置宾语(或称为宾语前置标志),作用与“是”同。《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依。”又《襄公三十年》:“安定国家,必大~先。”(大焉先:先安定大族。)
❸ 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等的作用。《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❹ 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论语·阳货》:“信则人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革齿,则君地生~。”
❺ 连词。用于复句的后一分句,相当于“则”“于是”,表示承接。可译为“于是”“就”。《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吕氏春秋·季春》:“乃告舟备具于天子,天子~始乘舟。”
❻ 语气词。❶ 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强调。《晏子春秋·杂下》:“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苏轼《石钟山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❷ 用于疑问句句末,与疑问代词配合,表示疑问语气。《寡人之于国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❸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论语·先进》:“有民人~,有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荀子·劝学》:“南方有鸟~,名曰蒙鸠。”
❼ 词尾。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情态,作用与“然”同。《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人乐其性。”苏轼《石钟山记》:“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yān

❶〈文〉指代人、事物或处所,相当于 “之”或“于此”“于是(于:介词。是:代词)”
 △ 心不在~。
❷〈文〉表示疑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 塞翁失马,~知非福?
❸姓。


说明: 11画;一部;上下

❶文言代词,与“这个”或“于这个”相当:习~不察︱心不在~。
❷哪里;怎么:不入虎穴,~得虎子︱皮之不存,毛将~附。
❸乃;才:必知疾之所自起,~能攻之。
❹语助词:语~不详。


yān

❶ 指代人、事物或处所,相当于“之”或“于此”:心不在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❷ 表示疑问,相当于“哪里”,“怎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能常胜。
❸ 用于句末,起加强语气的作用:于我心有戚戚焉。
❹ 姓。


yān

1 于何,在哪里。《列子·汤问》:“且焉置土石。” 2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 代词。相当于“之”(常用于句末,加强语气)。如:寄厚望焉。4 与“于此”相当。如:心不在焉。5 连词。相当于“乃”“则”。《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6 助词。表陈述或肯定语气。《史记·儒林列传》:“六艺从此缺焉。”7 作语助。用于句末或句中,表停顿,同“也”。《公羊传·定公四年》:“于其归焉,用事乎河。”8 作词助。常用于形容词、副词词尾,犹然。《礼记·大学》:“其心休休焉。”


(47次)
❶何;何处;什么;怎么。余~能忍而与此终古《离》 横四海兮~穷《歌·云》斡维~系 天极~加 十二~分 夫~取九子 ~有石林 ~有龙虬 儵忽~在 鬿堆~处 羿~彃日 乌~解羽 ~得彼嵞山女 夫~丧厥体~得夫朴牛 ~得夫褒姒《天》 怊荒忽其~极 忽翱翔之~薄《章·哀》《辩·九》 当陵阳之~至兮 淼南渡之~如《章·哀》 骥~程兮《章·怀》 ~舒情而抽信兮《章·日》 驰委移之~止《章·悲》 ~托乘而上浮 余将~所程《远》超逍遥兮今~薄《辩·二》 虽愿忠其~得《辩·五》 心~取此怵惕 ~皇皇而更索《辩·九》 ~陈词而効忠 ~能极夫远道 ~发愤而纾情《哀》
❷犹于是。在此;从此。驰椒丘且~止息《离》 ~洋洋而为客《章·哀》
❸犹乃。则。览民德~错辅《离》
❹兼词。犹于此。其谁从~ 何气通~《天》
❺作语助。用于语末表停顿。鮌何听~ 帝何刑~ 岩何越~巫何活~ 何所得~ 汤何殛~ 何所意~ 谁所极~《天》
❻语气词,用于句中,犹也,表示停顿。乃遂~而逢殃《离》


yān

❶哪里。《天问》:“焉有石林,何兽能言?”《云中君》:“横四海兮焉穷?”
❷语气助词,用于句中或句末。《离骚》:“览民德焉错辅。”洪兴祖补注:“焉,语助。”《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焉”犹“呢”。
❸怎么。《惜往日》:“焉舒情而抽信兮。”王逸注:“安所展思,拔愁苦也。”《天问》:“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决定

决定

决(决计;委决;定决) 断(断杀;扑断) 立(立定;立意) 诀与夺 处分 定规
决定于:在(~于;~乎;事~人为)
表示决定的语气:然 焉 便了
官府或上级的决定:听候
皇帝的决定:睿断
 称帝王的决定、命令或其所做的事:钦(~定;~差)
负责决定:做主
筹划决定:筹决
考虑决定:打定 裁断
拟议决定:议正
处理决定:处决
审察决定:审决 详夺
(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决定)

另见:行动 做法 商量 做决定 主张



指代

指代

一般指:或 某 有(~些;~的) 泛指
旁指:他 别(~人) 旁(~的;~证)另(~外) 异
有所指:
暗指某人某事:影射 暗射 隐射
 伪作此语影射他事:讹语影带
无所指:之 焉 厥 其 莫 无 靡 没有
泛指:漫指
表示近指:以 是 此(~若;~人) 斯(如~) 今(~次;~番) 底(~物) 所(~事) 伊 之 兹 然凭(~地) 这(~儿;~里;~么;~样) 作
 这个:兹(~事;念~在~) 尔(~外) 者个 遮个
 这种:此种 该种
指示或代替比较近的人或事物:这么些
表示远指:伊(~人;~年) 彼(由此及~) 那(~儿;~么;~样) 恁(~时;~大;~时节) 厥 夫
 那个:彼(此起~伏) 尔(~日) 谁个 那一个 那东西 那事情
表示虚指:其(忘~所以)

另见:指出 指点 代替



问处所

问处所

表示问处所:焉(~有今日) 以 安在 何居 何处 何在 何边 何许 哪里 哪儿(在哪儿)
问道路:问路 问道(~于盲) 问途
 询问路径:问途
询问渡口:问津



反问

反问

反诘
表示反问:哪(~里;~门子) 怎(~么;~不) 胡(~尝;云~) 奚(~必) 何(~必;~不;~止;~尝;~曾;~若乃尔) 岂(~其;~具;~渠;~非;~不;~止;~奈;~遽;~可;~不是;~有此理) 安(~能;~敢) 宁(~当;~渠) 盍(~不) 焉(~哉) 庸(~拒) 乌(~足道哉) 其(~奈我何) 乎(~哉;哉~)讵(~知) 敢(~是) 恶 莫(~非;敢~;将~;~不是) 得(~无;~毋) 吗 呢 也(~哉) 邪 欤 可 号 因 便 宁(~渠;~当) 曷 耶 抑(~岂) 怕(恐怕) 难道 不成 什么(为什么)
你没见过吗:君不见
凭什么不害怕:何恃不恐
怎么到了这种地步:何至于此
表示加强反问的语气:还(这~了得) 呢(你说~)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乐意去做:何乐不为
表示正反两问:是否 果否 是不是
反问自己:自反 反躬自问 反身自问(反过来问提问的人:反问)

另见:提问 别人 解答



疑问

疑问

疑(疑义;疑端;谘~;质~;献~;答~;解~;释~) 问号
表示疑问:啥(忙~) 哦 嗯 哪(~个;~天) 恶(彼~知之) 怎(怎么;怎样;怎的;怎地;怎生;怎许) 焉 奚 盍 么(什么;甚么) 独 宁 安(~在;~知)底(~事;~处) 何(~若;~如;~等;~物;~以;~谓;如何;若何;奈~;谁~) 曷 欤恁 嘛(干~) 呣 谁(~人;~家;名~) 难道 庸拒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呢 吧 啊 乎(信~;乐~) 邪 哉 否 了 为 也 耶
表示疑问或反诘:
佯装不知而故意发的疑问:诡疑
长期不解的疑问:积结
心里充满疑问:满腹疑团 满肚疑团 疑云满腹 疑团满腹 满肚子疑
疑问迅速消除:红炉点雪 洪炉点雪 沃雪红炉 雪点红炉
没有疑问:无疑
真切无疑:列眉
(有怀疑的问题:疑问)




判断

判断

断(断杀;断制) 折(~狱) 决定 谳决 剖判
表示判断的语气:也 矣 哉 焉 邪
判断事理:断理
有经验的人办事精明能干,观察和判断问题又快又准:老吏断狱 老吏断律
判断形势和估量自己的能力:揣时度力
判断敌情:料敌 断敌
区分判断:区判
 分辨判断:辨断
推论判断:推断 论断
 公平论断:平议
推究判断:推处
审察判断:察断 详断
查察判断:纠折
表示判断或推论的确凿或必然:必(必定;果必) 定(毕定;的定;一定) 准(准定;一准) 要须

另见:评定 判定 断定 肯定 否定




下垂的样子

下垂的样子

繠 漓 焉 阘 塌(~秧)颓 緌緌 衰衰 蓑蓑 旆旆 猗柅 簏簌 跕跕 襂纚 綝纚 委坠 委委 搭拉 搭剌 搭落 搭飒
花果下垂的样子:蕤蕤
果实连串下垂的样子:累垂
旌旗下垂的样子:悠悠
衣裳、羽毛等下垂的样子:衿衤丽 綝纚
佩玉累垂的样子:鞙鞙
弯曲下垂的样子:隈緌
分散下垂的样子:离披
柔弱下垂的样子:冉冉
破落下垂的样子:褴襂
低垂的样子:搭撒




陈述

陈述

陈(陈说;陈告;陈具;陈道;开陈;说陈;启陈;布陈) 开(开辞) 白(启白;谘白) 矢 胪 状 摆(摆列;~情况) 展(展布;展叙) 披(披述;披陈;披告;披露) 绎(铺绎) 具(条~时弊) 叙 启述 述奏 开说 敷说 称说 指申 敷述
表示陈述的语气:也(~好;~罢) 矣 焉 吧 哩 啦 嘛 的 呢 喽了(罢~) 么 哉 乎 邪
陈述大义:陈义
自己陈述:自陈 自白 自述 自列 自状
代人陈说:关说
 沟通,关说:疏通
冒昧陈述:敢言
(陈说叙述:陈述)

另见:叙说 叙述 讲述 进言 上书

yān

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怎么”,多用于反问:你不打趣他,他~敢说你! (二一·460)他们也常进园,晚间各人家去,~知不是他们身上的? (七四·1802)




yān

助词。表示停顿:之子与我兮心~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八七·1133)



102.焉(p1926.3)

义项二,书证之二引《左传》僖九年标点作: “虽无益也,将焉辟之。”
按:书证末句标点失当,焉,疑问副词,译做“哪里”。两句之意为: “虽无益处,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故句末必施问号,乃确。


發聲。《周禮·秋官·行夫》: “居於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鄭玄注: “故書曰夷使。鄭司農云,夷使,使於四夷。玄謂夷,發聲。”陸德明《經典釋文》:“焉,劉音夷。”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