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辄报恩【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置)诸橐(tuo,袋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释义】 春秋时晋国大臣赵宣子(盾)在首山打猎,见灵辄饿倒,即给他饮食,并给他食物让他带给其母。后来灵辄做晋灵公甲士,晋灵公欲杀害赵盾,灵辄倒戈杀退甲士,救出赵盾,自己逃亡。后以此典表示知恩图报;或以“桑下饿”等指人饥乏。 【例词】 报一饭 怀一饭 饿翳桑灵辄食 桑间饭 桑下饿 一箪稿 翳桑饿 灵辄困桑下 一饭恩 【用例】 〔报一饭〕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灵辄困桑下〕 南朝梁·何逊《聊作百一体》:“灵辄困桑下,於陵拾李螬。” 〔桑下饿〕 宋·范成大《致政孙从政挽词》:“回骸桑下饿,续命辙中枯。” 〔一饭恩〕 唐·樊铸《及第后读书院咏物》:“乍可惠人一饭恩,不得唾人千里井。” 〔翳桑饿〕 清·王摅《和忍翁见宪尹》:“谁能扛龙文,而忍翳桑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