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盘yángpán指那种对城市中普通事物缺乏经验的人,或者简单说是指一些外行人。该词源于旧上海。 上海开埠后,十六铺便成为客商云集之地,也有了所谓的号家和行家之分。号家负责派人到外地去办货;行家负责向号家进货,然后转卖给上海的商店或从外地到上海来买货的客商。号家从外地买到货后就“开盘”,即通知行家来投标交易,把那些货物的样品放在一种木制的盘中,让行家看货实际上就是做买卖。如果有外商来买货,那么行家的开盘价要比卖给中国人的贵,这就叫“洋盘”,由于外国人不太懂行情,慢慢便成了一种惯例。如果对中国商人也提价的话,那就变成“捉洋盘”,内行人就会说: 你把我当“洋盘”了。于是,“洋盘”就逐渐代指“外行”了。
洋盘〈粗〉江南地区指对都市中事物缺乏经验的人;外行。
洋盘yáng pán〈方〉对都市中普通的或时髦的事物缺乏常识、经验的人。1903年欧阳钜元《负曝闲谈》第九回:“且说京城里有个阔公子,姓孙,排行老六,正是北边人所谓‘冤桶’,南边人所谓‘洋盘’。据说他的老子是个军机大臣,权倾中外,因此人人叫他孙六公子。这孙老六平日专喜的是斗鸡走狗,家里养着帮闲无数,出起门来,把这些人都带在后面,几十骑马犹如流星赶月一般。这日,正是新秋天气,孙老六忽然高兴,说:‘咱们到南城去逛窑子。’帮闲人等哄然应了。”1906—1910年张春帆《九尾龟》第七十三回:“这沈剥皮虽然啬刻,他的那两个儿子却是著名的洋盘,在外边结识了一班篾片,一天到夜的各处乱闯乱跑,大把的银子捧出来,就像水一般的往外直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