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杜甫 |
释义 | 杜甫【同义】总目录 杜甫诗宰相杜陵野老诗王诗圣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先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开元年间,他曾南游昊、越,北游齐、赵等地。天宝三年(744),与李白、高适等人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后至长安,寓居十年。天宝十四年(755),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在奉先探亲。肃宗至德元年(756),杜甫移家鄜州,只身奔赴灵武见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押回长安。次年,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寓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依剑南节度使严武,被任为节度表参谋,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晚年,乘舟出三峡,经湖北飘泊到湖南,贫病交加,死于湘江中的船上。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杜审言之孙。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献赋得官。安禄山陷长安时,逃至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后任华州司功参军。又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揭露社会矛盾,同情穷苦人民,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古近各体并工,风格沉郁,语言精练,被后世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