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杜甫
释义

杜甫【同义】总目录


杜甫诗宰相杜陵野老诗王诗圣
杜甫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审言之孙。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先县令。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开元年间,他曾南游昊、越,北游齐、赵等地。天宝三年(744),与李白、高适等人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后至长安,寓居十年。天宝十四年(755),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正在奉先探亲。肃宗至德元年(756),杜甫移家鄜州,只身奔赴灵武见肃宗,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押回长安。次年,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因上疏营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寓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依剑南节度使严武,被任为节度表参谋,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突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晚年,乘舟出三峡,经湖北飘泊到湖南,贫病交加,死于湘江中的船上。
杜甫的诗今存1000余首。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他的诗歌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和当时的社会面貌,故被称为“诗史”。安史之乱前十年,杜甫困居长安,这使他逐渐接近人民,看到了人民的苦难,感受到了唐王朝的腐朽和危机,从而写出了不少现实主义杰作。如《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专横骄奢以及贫富对立的黑暗现实。尤其后一首诗,集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面貌,代表了杜甫这一时期思想和创作上的最高成就。安史之乱发生后,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写出很多惊心动魄的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三吏”、“三别”六首诗尤为著名。晚年“漂泊西南”,所作诗歌,多达千余首,或写景咏物,或怀古忆旧,但也不乏直接描写重大社会主题的作品,其主要倾向,依然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等。杜甫的诗歌不但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风格多样,或雄浑奔放,或清新富丽,或平易质朴,然以沉郁顿挫为主。杜甫总结和发扬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并把它推向高峰,因而被尊为“诗圣”。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杜甫的赋,今传有6篇。其中以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南郊赋》)及《封西岳赋》最有名。但这几篇赋模拟汉赋,缺乏独创性。他的赋当以《雕赋》和《天狗赋》两篇为上乘。《雕赋》类其诗《画鹰》和李白的《大鹏赋》,写雕实为写己,故精神尽出。其体亦以散御俳,故俳而不靡,苍劲有力。仇兆鳌评价《雕赋》说:“全篇俱属比喻,有悲壮之音,无乞怜之态,三复遗文,亦当横秋气而厉风霜矣。”《天狗赋》也是借天狗以寄慨,中多骚体句,然亦运以散文之气,夹以散文之句,故既有顿挫转折,又能一气贯注,在雕琢中自有苍劲之气。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杜审言之孙。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献赋得官。安禄山陷长安时,逃至凤翔,谒肃宗,授左拾遗。后任华州司功参军。又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推荐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揭露社会矛盾,同情穷苦人民,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古近各体并工,风格沉郁,语言精练,被后世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9: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