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林?—47年字伯山。东汉文字学家。扶风茂陵(今陕西咸阳市西)人。杜邺之子。初为郡吏,历任侍御史、光禄勋、东海王太傅、大司空等职。少承家学,师事张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清静好古,素有雅材,“正文字过于邺(杜邺)、竦(张竦)”。治《古文尚书》,曾得漆书《古文尚书》1卷,乱离中握持不离身。著《仓颉训纂》、《仓颉故》各1卷,皆亡佚,清马国翰有辑佚本。《后汉书》有传。 杜林
324.杜林(p1513.3)释文略云: “(杜)林受学于张竦,为仓颉篇作训诂。又治经学,曾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传於卫宏。训诂已亡,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 按:释文失误者二: 一、释文中“玉函山房”非书名而误施书名号,乃清人马国翰书斋名。倘必标以符号,则只能标专名号。又,马国翰曾搜集唐以前亡佚古籍六百三十二种,分经、史、子三类为一大丛书,总名曰玉函山房辑佚书。释文此句当表述作:“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乃确。 二、释文结构混乱,令人费解。上文刚说“为仓颉篇作训诂”,叙此事已毕,继而说“又治经学,曾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传於卫宏。”完全是另叙一事,与前文所叙之事并不相属,而下文却突又言“训诂已亡,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则读者难明什么“训诂已亡”,上下文意不相接。当于上文“为仓颉篇作训诂”句下,接以“已佚。今传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一卷。”则文气顺暢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