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式标点符号又称句读符号、文字符号、旧式句读符号。我国古汉语中所用的标点符号。早在甲骨文时代,就已萌芽。如:常用直线、横线、丁字形表示原始分段号、合文号、重文号等。到了金文中,又出现了表示倒过来读的横钩符号、钩倒符号、弧形符号,另外还有表示句绝的钩识符号等。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篇号、句号、分段号、顿逗号等。发展到秦代,种类逐渐增多,如:用[-]与[、]表示分句与分段;用[⦟]表示句号或逗号;用[:]作为重文号;圆点儿则用在律文和律名之间。到汉代,开始使用“句读”,这对后世标点符号的发展变化,影响较大。这时,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定型的标点符号,如:句号用[レ]表示,读号用[、]表示。宋代是标点符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基本上奠定了后世旧标点符号的格局,如:句号用圆圈,读号用点;句号点于字的旁边,读号点于字的中间。元明清的标点符号,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