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令 |
释义 | 小令小令较为短小的词。明·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把五十八字以内的词称为小令,后人遂沿用其名。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长调也,此古人定例也。”此种分类法稍嫌拘泥,也有字数较多的词亦称小令者,如《念奴娇》长达一百字,却又称《百字令》。小令有单调,如《十六字令》; 有双调,如《长相思》。唐五代至宋初,词的创作多以小令为主。由于字数有限,小令讲究曲折变化,言短意长。清·沈祥龙《论词随笔》:“小令须突然而来,悠悠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著一直语、粗语、铺排语、说尽语,便索然矣。” 小令 小令散曲体式之一。单独成立的一支曲调。与诗的一首、词的一阕相当。因其体制短小,故又称“叶儿”。“摘调”、“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都是小令的特殊形式。小令不仅受到词的影响,而且更直接地受到金、元时期民间小调的影响。它按不同的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都有自已的名称,如 〔山坡羊〕、〔水仙子〕、〔拨不断〕、〔沈醉东风〕 等,各有不同的乐句,因此配合这些曲调写出来的小令,其字数定格也各不相同。根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和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记载,北曲共有三百三十五调,清·李玉的《北词广正谱》则列四百四十七调。但其中很多是没有曲词流传下来的,有些则属于剧曲专用的曲调。散曲中使用的,包括小令和套数在内,不过一百六、七十调,而常用的不过四十调左右。元人小令中最常见的曲子有: 正宫: 〔醉太平〕、〔叨叨令〕、〔塞鸿秋〕、〔鹦鹉曲〕、〔小梁州〕; 仙吕: 〔寄生草〕、〔醉中天〕、〔一半儿〕、〔游四门〕、〔太常引〕、〔后庭花〕、〔青哥儿〕、〔四季花〕; 中吕: 〔山坡羊〕、〔红绣鞋〕、〔阳春曲〕、〔迎仙客〕、〔卖花声〕、〔醉春风〕、〔朝天子〕、〔快活三〕、〔尧民歌〕、〔上小楼〕、〔满庭芳〕; 南吕: 〔四块玉〕、〔阅金经〕、〔乾荷叶〕、〔骂玉郎带过感皇恩采茶歌〕; 双调:〔清江引〕、〔殿前欢〕、〔水仙子〕、〔折桂令〕、〔落梅风〕、〔庆东原〕、〔拨不断〕、〔沉醉东风〕、〔雁儿落带得胜令〕、〔驻马听〕、〔庆宣和〕、〔风入松〕; 越调: 〔天净沙〕、〔小桃红〕、〔寨儿令〕、〔糖多令〕、〔凭阑人〕; 商调: 〔知秋令〕、〔玉抱肚〕、〔秦楼月〕、〔商调水仙子〕、〔蝶恋花〕; 黄钟: 〔人月圆〕、〔刮地风〕、〔昼夜乐〕 等。 小令 小令词的一类,比较短小。把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据万树《词律》说,是从《草堂诗余》开始的(今本《草堂诗余》无此说)。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一:“凡填词,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长调也。此古人定例也。”宋翔凤《乐府余论》说:“词自南唐以后,但有小令。”龙榆生认为“令”是音乐性质的不同,但也承认“小令”都是比较短的(《词曲概论》)。北宋初年开始大量出现较长的中调和长调。沈祥龙《论词随笔》:“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长调须前后贯串,神来气来,而中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致。”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一:“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黏。”元曲中单调的小曲也称“小令”。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曲止小令、杂剧、套数三种。” 【小令】1 词中短小者之称,五十八字以内者为小令。2 亦称“叶儿”。散曲体式之一。体制短小,一般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3 元、明时也称民间流行的小曲为小令。 各种诗 各种诗皇帝作的诗:宸藻 天章 小令xiǎo lìng字数较少的词调:时值暮春之际,史湘云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便偶成一~,调寄《如梦令》。(七十·1709) |
随便看 |
|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