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取长补短比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我看最体面的事莫过于把汉家好的东西送过去,把匈奴好的东西传回来; 取长补短,使两家百姓欢乐富足,这就是我们的体面。”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滕: 古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孟子曾对滕文公说,滕国虽小,如行仁政,截彼地之长补此地之短,方圆近五十里,也可以治理成一个好的国家。
取长补短qǔcháng-bǔduǎn原指长短相济,移多补少。源自《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战国时,滕文公做太子的时候,在去南方的楚国途中,经过宋国时拜访了孟子。孟子与他交谈中,总会提到传说中的古代明君唐尧虞舜,并说了许多关于人性本来是善良的道理。滕文公从楚国返回时,又去拜访孟子。孟子问道:“太子您怀疑我的话吗?颜渊曾说过这样的话:‘舜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舜那样的。’公明仪曾说道:‘周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旦也是应该信赖得过的人。现在,你们的滕国假如把土地绝(截)长补短,弄成每边长五十里的形状,还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富强的国家的。”不过,这里的“绝长补短”,并不包含吸收别人优点这样的意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用法,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现此语多用来指取有余以补不足,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
取长补短qǔcháng-bǔduǎn吸取长处,弥补不足。 【同】扬长避短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成〉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喻谦虚好学:提倡取长补短│善于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qǔ chánɡ bǔ duǎn【释义】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色彩】 含褒义。 【近义】 扬长避短。 【造句】 ❍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不断~的过程。 ❍ 你们俩,一个好动,一个好静,正好可以~。 【正音】 “长”不念作“成长”的“长”zhǎng。
【取长补短】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
矮子踩高跷——取长补短取长补短,双关,本指以高跷之长补身材之短,转喻以他人之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长衫改夹袄——取长补短长衫,旧时男子穿的拖到膝以下的大褂;夹袄,双层布做的薄短袄。喻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弥补
弥补弥 补(补接;补绽;泥补) 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取长补短 兄弟友爱,相互取长补短:棣华增映 弥补事物的缺陷或不足:补苴罅漏 补苴残漏 补苴弥缝 补葺罅漏 补缺挂漏 补亡葺罅 补罅苴漏 补罅葺漏 挂漏补缺 挽救过失,弥补不足:救过补阙 弥补过失:赎(自~) 补过 纠正弥补帝王的过失:拾遗补过 补过拾遗 弥补缺陷:补苴 弥补缺陷或疏漏:补缺 补阙 补阙挂漏 弥补漏缝:弥缝 弥缝缺失:补削 弥补缺陷、错误:补缝 由于存在某种偏差疏漏而设法纠正以弥补其缺陷:因偏救弊 弥补他人所遗漏的事物或缺失的位置:拾遗补缺 补缺拾遗 补阙拾遗 拾遗补阙 弥补谎话中的漏洞:圆谎 搬挑 弥补欠年:补败 搜罗汇集弥补缺漏疏失:襞积补苴 帮助弥补:帮补 以有余来弥补不足:挹彼注兹 挽救过失,弥补不足:救过补阙 多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裒多益寡 裒多增寡 损多益寡 无法弥补:牵萝莫补 (把不够的部分填补上:弥补)
补不足
补不足续短 补短 取有益补不足:挹盈注虚 用多的来补不足的:抽肥补瘦 以多余补不足:截长补短 裁长补短 补短裁长 补短截长 断长补短 断长继短 断长续短 折长补短 绝长补短 绝长继短 取一方补以另一方:挹注 挹彼注此 拿长处来补短处: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qǔ cháng bǔ duǎn动词性,连动结构。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用于褒义。 【例】 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长衫改夹袄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原指截去伸长的土地,补到短缺的地方。后指吸取别人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原作“绝长补短”。战国时,滕国滕文公为太子时,一次到楚国去,路过宋国时遇见了孟子。孟子向他宣讲自己的“性善”学说,劝他用尧舜之道治理国家。滕文公从楚国回来后又见到孟子,孟子鼓励他说:“把滕国伸长的土地截下来,补到短缺的地方,方圆可达五十里,是可以治理成一个很好的国家的。”(见《孟子·滕文公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