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判断句
释义 判断句

判断句

用来断定主语等于何事何物,属于何类事何类物或具有什么性质的句子。通常的表现形式是用判断动词“是”、“在于”、“等于”、“象”等充当谓语中心。判断句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基本形式。如:“这是学校”、“这不是学校”。如果宾语所指的事物与主语所指的事物同一,宾语和主语即可换位,如:“老舍是《骆驼祥子》的作者。”如果宾语表示的是主语所指事物的属性,宾语和主语即不可换位,如:“鲸鱼是捕乳类动物”


判断句

判断句

用来断定主语所指和谓语所指同属一种事物,或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属于某一性质和种类的句子。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汉代以前,通常有以下五种判断句形式:
❶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表示判断语气。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格式。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❷主语后不用“者”字,只在谓语后用“也”字煞尾。如《左传·僖公五年》:“虢,虞之表也。”《孟子·公孙丑下》:“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❸只在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不用语气词。如《汉书·食货志》:“粟者,民之所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者,高祖天下。”
❹“者”“也”都不用。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战国策·秦策》:“韩,天下之咽喉。”
❺用副词“乃”“即”放在谓语前加强判断语气。如《战国策·赵策》:“吾乃梁人也。”《史记·高祖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史记·项羽本纪》:“梁父即楚将项燕。”《汉书·项羽传》:“吾翁即若翁。”
否定的判断句,古代汉语是在谓语前面用否定副词“非”来表示,可译作“不是”,但它不等于判断词“是”加否定副词“不”,“非”是个简单的副词。如《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墨子·大取》:“鬼非人也。”
“是”本是表示近指的指示代词,汉代有了判断词的用法。如《史记·刺客列传》:“此必是豫让也。”《论衡·薄葬》:“如以鬼是死人,则其薄葬非也。”魏晋以后,判断词“是”的应用逐渐多起来。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世说新语·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白居易《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


判断句

判断句

指判定主语是什么的句子。这种句子的谓语中心词,古代汉语常用 “为” “乃”“即”“者……,也……”等;现代汉语主要用“是”。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凡句子,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是什么,或属于什么种类者,叫做判断句。”例如: “他是李德耀” “咱们是好朋友” “银子是白的,眼睛是黑的”。此外还包括谓语中心词是“有”和“在”的句子:“马有四蹄”“星在天上” (一般语法书称之为 “存在句”)。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判断句”是“解释事物的涵义或判辨事物的同异” 的句子。“构成一个判断句,白话里必须在主语和谓语的中间加一个系词 ‘是’ (否定用‘不是’)。文言里,肯定的句子可以用连系词,可以不用;否定的句子非用连系词 ‘非’ 字不可。肯定句所用连系词有三类:
❶ ‘为’,
❷ ‘乃’ ‘即’,
❸ ‘者’ (主语后)、‘也’ (谓语后)。这三类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判断句有两个用处,一是解释事物的涵义,二是申辨事物的是非”。前者如“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水”。后者如:“这是纪念邮票”。张静《汉语语法问题》认为“判断句是判断主语是什么 (叫什么、当什么、像什么)的句子; 这种句子主要由判断动词 ‘是’ ( ‘叫’ ‘当’ 等)和它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表示”。其中含“叫”“当”等字的句子,吕叔湘称之为“准判断句”。参见“是字句”“准判断句”“存在句”。


判断句

又称诠释句。 指断定主语所指的是什么,或属于什么种类的句子。 一般由判断动词 “是”作述语, 构成 “甲是乙” 的格式。 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断定主语是什么的, 如: “北京是中国首都。”“是”的前后词语具有同一关系, 甲等于乙, 语序互换, 语义不变; 一类为断定主语属于什么的, 如: “牛是反刍动物。”“是”前后词语具有从属关系, 甲属于乙, 语序不能互换。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604837条汉语词条,可根据汉字查询相应的词语释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翻译及用法,是语文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