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李法营+蓝增全+王宏虬


摘 要: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建设是我国愈发重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着眼点。通过对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及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生态道德现状的调查,并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其中的原因,最后结合实际给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五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等建议和意见,旨在为我国农林类院校及其他院校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农林院校;生态道德;大学生;途径方法
项目基金:西南林业大学2016年校党建思政工作研究课题sz201611。
1 概论
1.1 大学生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又称环境道德、地球道德,是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而牛态道德教育,则是指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地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应尽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的生态道德影响[1-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开展相关的生态道德教育,其目标是通过启发、引导、教育大学生能从人类长远利益出发,自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保护生态的迫切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现实要求[3-5]。
1.2 学校概况
1.2.1西南林业大学概况
西南林业大学起源于1939年云南大学森林系和1958年成立的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1983年更名为西南林学院,为林业部直属的6所区域性林业本科院校之一。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设有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园林学院、生态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等18个教学单位。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45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30人、外国留学生40余人。
学校现已建成以林学学科为主,生物环境类学科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管、教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设施较为完善、环境十分优美的红土高原上的绿色人才摇篮[6]。
1.2.2云南农业大学概况
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級重点建设专业8个。全日制在校生22536人,成人教育学生8412人[7]。
1.2.3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概况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昆明市金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高职院校。始建于1955年,前身是林业部昆明林校。
现有教职工334人,其中:专任教师218人,博士7人,硕士84人,教授13人、副教授72人;双师素质教师98人,专业负责人21人,骨干教师61人。在校生9000余人,其中高职6000余人。
学院下设6个二级学院、2个基础课程教学部,承担着30个专业及专业方向、9000余名在校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开设有林业技术、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园林技术、木材加工技术、森林生态旅游等32个专业 [8]。
2 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2.1 问卷调查
2.1.1 调查时间与方法
2016年9月到11月课题组对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及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年级分层抽样法,每所院校发放问卷200份,合计600份,每所高校每个年级50份配额。
2.1.2 问卷主要内容
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信息”和“调查问题”共21道选择题组成,第一部分包括被访者年级、专业、性别、政治面貌。第二部分的问题又细分为四个方面即对定义的认知、道德行为调查、学生态度及意见建议。
2.1.3 调查样本特征
此次调查,在3所高校学生工作处的协调下,在各学校各年级同学的配合下,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
2.2 结果分析
600份问卷中,女性参与比例278份,占46%;男生312份,占54%。来自城市同学391人,65%;来自农村同学209,占35%。
2.2.1 大学生对生态道德定义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对“PM2.5的含义”和“绿色食品”的回答正确率在98%和94.2%,说明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对大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具有作用;但对“世界环境日”、“引起酸雨的主要其他是什么”回答正确率不高,都在38%左右,说明大学生对于稍微专业的问题把握不够。
2.2.2大学生生态道德行为的调查
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尽管3所院校都系农林院校,有环境保护相关学科和专业,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生态道德失范的现象。
2.2.3 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态度结果
设置问题一个,是否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感兴趣?有470人表示特别关心(占78%),有37人表示比较关心(6%),有24人表示关心较少(4%),还有69人表示从不关心(12%)。由此可见,在高校仍有很多学生不关心环境保护问题。
2.2.4 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的建议
从表2不难看出,当下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于兴趣的培育,尤其对于新教材、新教法的呼吁占比例很大。
3 基于SWOT的原因剖析及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既需要客观考虑研究对象内部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又结合了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整合调动资源和优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减小劣势和挑战的影响 [9]。
3.1 原因分析
3.1.1 优势
(1)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尤其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各国各地都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第一要務,故存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优势。
(2)选定的3所高校系农林类院校,都有环境保护、生态学等相关专业或学科,在校大学生整体生态道德意识较高,也为更全面建设生态道德提供了优势。
3.1.2 劣势
(1)现有教材及教学方法和90后大学生的诉求脱节。在校大学生系90后的实际,使得原有的看似理论体系完备的教材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从观念影响大学生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
(2)理论研究及学科融合力度不够。纵观国内外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研究文章发表数量多,但呈现“碎片化”现象,只关注个案或个别现象,没有呈现连续性和整体性;同时,高校不同学科融合助力生态道德建设的力度不够,为高校的工作开展带来问题和挑战。
3.1.3 机遇
(1)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源泉。在古典文著《周礼》中提及的“山虞”、“司空”等官职就是来管理森林或城市环境的。凡此种种印证着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环境理论。
(2)十八届六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我国生态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保障和支撑。随着环境的恶化及各种次生问题的频发,我国愈发重视环境保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绿水千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党对生态文明的日益重视也意味着生态道德教育将会在未来的教育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3.1.4 威胁
(1)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建设会是一个长期多变的过程。道德意识落脚点在意识,是人的思维层面。人与人,人与环境不断交织,互相影响,使得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变得漫长而多变。
(2)国内外一些不端行为或者思潮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个别别有用心的国家会通过一些言论或者行为来错误引导我国成年人,尤其在校大学生,从意识形态上影响同学们,使得意识的培养存在问题和挑战。
3.2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从事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及环境学科相关专业教师。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还是环境科学相关的专任教师,对于生态道德的教育要么理论过多、结合实际不够;要么契合生活,但理论性缺乏支撑;也都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实践,导致学生对生态道德的认知不够深入,不会对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鉴于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努力:
加强学科融合,促进教师知识全面提升。通过开展培训、研讨、
听课等方式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知识的贯通。最终归宿在省时、高效地将生态道德的意识培养融合起来。
(2)改变授课模式,提升学习学校积极性。打破固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尤其是针对同学们所谓的思政课。应加大“翻转课堂”的比重,叫学生积极主动进行课程的准备,由学生在课堂上多讲、多讨论。此外,应通过实地考察、先进事迹报告宣讲会、参与课题调查等形式开展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身正为范,做好学生的示范和楷模。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树立正确的意识形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正确的生态道德言行。而教师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群体,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具备符合生态道德标准的言行?这些都对学生有极大影响。
(4)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稳定工作。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引起所有高等院校的重视。一方面,要提升课任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如提高课时量、发放奖励津贴等形式开展,这样的措施有助于保障队伍的稳定性。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认可教师的学历、职称、理论水平等。唯有建立一套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意识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3.2.2 完善理论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在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纲领和指引,是教学效果改善和提升重要依据。本文选定的研究对象系农林类高校,有和其他高校不同之处,因有林业学科的支撑,会有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存在。
因而,多学科模式,即将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其他相关学科或课程中是构建该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在其他课程的讲授中,有意无意地将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并结合实际案例开展相应的道德意识的培养和引领。最终引导学生对生态道德意识的课程认知不是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般刻板和抽象,而是和大家生活紧密相连且新闻乐见的知识和观点。
3.2.3 以活动促道德意识的构建
大学生思维灵动,活泼向上,因此高校各类活动将会是促进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社团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有类似的环保组织,像西南林业大学的青清社、云南农业大学的环保志愿者协会-绿野社等都在云南省、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促进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2)各类比赛、竞赛活动:通过开展诸如知识竞赛、团日活动、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来带动同学们参赛、并在这些活动中将生态道德意识根植到学生的思维深处;(3)学习榜样的力量:近年来,云南省及全国很多地方都涌现出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榜样,像杨善洲、李乡旺等,这些先进事迹通过网络、视频、新闻等进行广为流传,对同学们触动很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生态意识,有助于生态道德意识的构建。
3.2.4 积极构建“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朋辈+亲人”的五位一体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模式
如何将充满“正能量”的抽象思维融入到个体当中?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问题,而一个行之有效的体系建立将对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基于当下高校扩招及90后大学生为学校主力军的实际,构建这样一个由学生自身充当主体、朋辈示范影响为重要手段,兼附有班主任(辅导员)、认可教师及亲朋好友的道德意識培养体系,能将抽象理论具体化、生动化。
3.2.5 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
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强大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唯有条理清晰、人人争前的局面才能够实现这样艰巨任务的目标。
进一步完善或细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并逐步地将生态法学
的理念渗透到生态教育的研究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我国环保意识的逐渐提升,我国先后颁布《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一些列法律法规,保障了法律的严肃、公平。
(2)组织架构保障。各高校党政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重要性,并在具体工作中能够统一思想、分工明确、划清权责,真正实现人人参与生态道德教育,事事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时时强调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建议在高校专门负责大学生生态教育专职或兼职部门,力求能及时、有效进行实践、分析、交流等活动,真正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推进提供组织保障。
(3)过程管理及监督保障。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或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规范制度和监督制度。一方面要凸显制度的约束力,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积极学习;另外,要将生态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相对接,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各学校职能部门由专人负责或学生会来进行动态的掌控和上报工作。
(4)考核及奖惩机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近一步提升大学生生态的道德教育的实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适合学校在生态道德教育的考核制度,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随时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激发教职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
4 结论与讨论
2016系我国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开局之年,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下,也是将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作为未来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的生态道德素养就会成为影响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冀希望此研究能为当下广大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22.
[2] 杨绍陇.南京高校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3):54—59.
[3 ]王世民,李泊,周磊,等.论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江西社会科学,2010 ,(12) :223--225.
[4 ]熊玉坤,张艳君,等.关于大学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 ,(4).
[5]王虹.大学生全程德育教育体系探析[J].高等农业教,2011,(6).
[6] http://www.swfc.edu.cn/Subject/XXJJ/Index.htm.
[7] http://www.ynau.edu.cn/xxgk/xxjj.htm.
[8] http://www.ynftc.cn/Item/9.aspx.
[9]VALENTIN E.SWOT analysis from a resource-based flew[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1,9(2):54-68.
作者简介
李法营(1985-),男,汉族,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相关文章!
  • 审计全覆盖驱动下的审计技术方

    李亚萍中图分类号:D922.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6-140-01摘 要 国家审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审计全覆盖,它挑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农村巡

    王红珠二、巡回医疗的具体开展作为全国巡回医疗的试点,北京市首先于1965年派出了三批医疗队。北京市按照1955年以来分级分工制度[1]下各

  • “激荡智慧,为了中国的下一个五

    杨谧王斯敏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清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