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堂实录
晏萍
1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解释一下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咬文嚼字是讽刺某些人不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实质而死抠文字,是贬义词。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回答,在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生:在文中第三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很好,同学们准确地找到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的特殊含义。在这里朱光潜先生显然是贬词褒用了。让我们先来了解朱光潜先生。
2 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3 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
师:《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随笔,是文艺评论的一种,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语言精辟。 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文章,这一遍,要求同学们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分别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中心论点在第三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举例论证。
师:总共有几个例子呢?请同学们依次找出。
生:1、郭老改字
2、李广射虎
3、贾岛吟诗
4、苏轼写诗
5、套板反应
师: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体会这些例子的精妙。
作者一开篇就用郭老改字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正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还用《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例子来证明改得好,“你这”除了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一个反例: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就不行。除了感情色彩不对外,还不合语法。
师:从这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并没有迷信大家,而是实事求是地谈自己的看法。说明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由此引出中心论点。
你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甲):学习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轻信,不盲从。
生(乙):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放过,谬之毫厘,差之千里。
生(丙):要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要下苦功夫。
师:大家看看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的两段文字和原文比起来,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生(甲):我觉得王若虚改得好,改过之后文字简洁,文意没有变化。
生(乙):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虽然王若虚改过后文字简洁,但李广情感的变化,文字的意味不复存在。
师:作者在这里举了个静态的例子,说明文字的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字数的繁简。该繁的时候应该泼墨如水,极尽渲染之能事。该简的时候一定要惜墨如金。
现在大家看看贾岛吟诗的例子,你觉得“推”好还是“敲”好,说明理由。
生(甲):我觉得“推”好,僧人夜晚出去散步,回到自己的家应该不用敲。
生(乙):我觉得“敲”好,敲字以动衬静,能更好的反衬出夜晚的寂静,推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两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朱光潜先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他也没有定论。但不管用哪个字,都应该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用这个动态的例子来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苏轼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阅读和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什么是文字的直指意和联想意。
生:直指意——载在字典上,明显而确实。
联想意——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变化莫测。
师: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
生(甲):这两句诗点明了时间夜晚,地点惠山泉,人物苏轼独自一人,事件苏轼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品茶赏月。
生(乙):小团月是由苏轼带来的小龙团茶联想而来,月亮和茶的相似处在于二者都是圆形的。作者在皎洁的月光下独自品茶,不由让人想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来品茶应该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此时只有他一人。显示出他此时的孤独寂寞。
生(甲):惠山泉水清澈见底,一轮明月倒映其中,这也是作者品行的象征。他也希望能拥有品德高洁、内心纯正、光明坦荡的朋友。喝着清沁脾肺的茶水,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自己的处境。苏轼化腐朽为神奇,把天上的月,地上的泉,携茶的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意蕴无穷。
师:同学们分析的太精彩了,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善用联想意的妙处,让我感受到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紧接着作者又用了一个反例来告诉我们滥用联想意的弊端。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生:文字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往深一层想,思想语言要新。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认识。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4 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下课,谢谢大家的配合。
1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解释一下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咬文嚼字是讽刺某些人不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和精神实质而死抠文字,是贬义词。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回答,在本文中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生:在文中第三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很好,同学们准确地找到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的特殊含义。在这里朱光潜先生显然是贬词褒用了。让我们先来了解朱光潜先生。
2 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從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3 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
师:《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随笔,是文艺评论的一种,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语言精辟。 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文章,这一遍,要求同学们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分别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中心论点在第三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举例论证。
师:总共有几个例子呢?请同学们依次找出。
生:1、郭老改字
2、李广射虎
3、贾岛吟诗
4、苏轼写诗
5、套板反应
师: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下面我们就一同来体会这些例子的精妙。
作者一开篇就用郭老改字的例子,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正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成“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还用《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例子来证明改得好,“你这”除了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一个反例: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就不行。除了感情色彩不对外,还不合语法。
师:从这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他并没有迷信大家,而是实事求是地谈自己的看法。说明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由此引出中心论点。
你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甲):学习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轻信,不盲从。
生(乙):读书、作文,有时连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放过,谬之毫厘,差之千里。
生(丙):要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要下苦功夫。
师:大家看看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的两段文字和原文比起来,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生(甲):我觉得王若虚改得好,改过之后文字简洁,文意没有变化。
生(乙):我同意作者的观点,虽然王若虚改过后文字简洁,但李广情感的变化,文字的意味不复存在。
师:作者在这里举了个静态的例子,说明文字的字数不同,意味不同。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字是好是坏,关键要看它的表达效果,而不是字数的繁简。该繁的时候应该泼墨如水,极尽渲染之能事。该简的时候一定要惜墨如金。
现在大家看看贾岛吟诗的例子,你觉得“推”好还是“敲”好,说明理由。
生(甲):我觉得“推”好,僧人夜晚出去散步,回到自己的家应该不用敲。
生(乙):我觉得“敲”好,敲字以动衬静,能更好的反衬出夜晚的寂静,推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两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都有一定的依据。朱光潜先生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他也没有定论。但不管用哪个字,都应该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用这个动态的例子来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苏轼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生:阅读和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什么是文字的直指意和联想意。
生:直指意——载在字典上,明显而确实。
联想意——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变化莫测。
师:苏轼“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好在什么地方?
生(甲):这两句诗点明了时间夜晚,地点惠山泉,人物苏轼独自一人,事件苏轼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品茶赏月。
生(乙):小团月是由苏轼带来的小龙团茶联想而来,月亮和茶的相似处在于二者都是圆形的。作者在皎洁的月光下独自品茶,不由让人想到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本来品茶应该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此时只有他一人。显示出他此时的孤独寂寞。
生(甲):惠山泉水清澈见底,一轮明月倒映其中,这也是作者品行的象征。他也希望能拥有品德高洁、内心纯正、光明坦荡的朋友。喝着清沁脾肺的茶水,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自己的处境。苏轼化腐朽为神奇,把天上的月,地上的泉,携茶的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意蕴无穷。
师:同学们分析的太精彩了,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善用联想意的妙处,让我感受到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紧接着作者又用了一个反例来告诉我们滥用联想意的弊端。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动辄“掉书袋”并不表示有学问,反而可能是思想感情贫乏,文字水平低的反映。
生:文字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往深一层想,思想语言要新。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认识。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4 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下课,谢谢大家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