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同源“治未病”

    王宝坤

    2016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首次发表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引起了多方面的社会反响。

    新华社记者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的权威解读,特别梳理了五大看点,但从其五大看点来讲,主要是将中医看作是产业,是一项能够带来效益的产业。笔者认为,国家将中医地位提升,重视中医,还应当有弘扬传统文化内在精神、提升国民素质、重塑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多方面意义。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中医在先秦时代早已形成,在《周易》《尚書》《左传》《国语》《战国策》及诸子百家等先秦典籍中都有关于治疗疾病的记载。特别是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更是中国上古医学的宝典,是中华民族先民对人类医学的智慧贡献。至今,这部宝典的内在精神仍然是人类认识自身、治疗疾病、过健康生活所应学习和遵循的法则。在对《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学习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医学之 “治未病”的先见之明,这个先见之明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也与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在此作一梳理。

    中医与道家有着甚深的渊源关系,古人就说过“医道同源”,关键在于对“道”的体会和运用,《庄子·齐物论》曾言:“道通为一。”道是一个道,在不同的方面去运用,就有不同的妙用,如古人较多提到的有治国之道、用人之道、用兵之道、医道等。道,运用于医学领域就是医道。《黄帝内经》就是“道”在医学领域的种种妙用的方法论。其开篇《上古天真论》是以黄帝问“道”于天师岐伯起始,开启了高屋建瓴、雄视百代的中华医学宝库。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提问,也适合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并没有摆脱疾病的困扰,反而不断增生新型疾病、新的病毒、新的疫情,得病的人群也日趋年轻化。天师岐伯回答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又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这两段文字含义深刻,表明了中国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以及健康观念等多方面的意义,可以看做是中医治病的总原则、总纲领,指明了什么是健康的生命,指明了疾病产生的根源,指明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简要来说,就是要人们首先要过“合于道”的生活,起居有时,知足常乐,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样才能远离疾病。反之,酗酒、熬夜、暴饮暴食、纵情声色、贪得无厌等,这样疾病也随之而来。当然,要完全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这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所以,道不虚行,仗缘方生。《道藏》中就有一部《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就是道家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了解这个道理而宣讲的健康生活原则。其开篇言: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所谓的“病”,如“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憎欲令死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等等,共列举百种,就是人们种种不善的行为,从而会引发疾病的后果。所谓的先见之明,就是如果看到某些人有以上的这些行为,疾病已经不远了。应当注意修正自己行为,这就是“治未病”的含义。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那么,如何治病呢?老君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又开出治疗上述不良行为的药方百种,所谓百药者:“体弱性柔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除去欲心是一药。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虽憎犹爱是一药。好相申用是一药。为人愿福是一药。救祸济难是一药。教化愚敝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戒敕童蒙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扶接老弱是一药。以力助人是一药。”等等,其实,是让人们转换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种种良善行为,才能远离疾病。

    正如老君最后总结说:“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炁不守,故风寒恶炁得中之。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

    所以,中医认为,疾病,并不是单纯的,不是孤立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和人的心性修养密切相关。一个人有种种不良的行为,这是引发疾病的根源所在,反之,如果改掉这些不良行为,而树立起种种善良的行为,疾病会不治而愈。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孤立地、片面的看问题。对待疾病这个问题,也应当结合诸多要素来分析,才能对症下药,正确分析疾病的来源,也才能形成“治未病”的先见之明。这也是“道”在这个领域的深湛妙用。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从《猫城记》看老舍的国民性批判

    【摘要】《猫城记》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奇异的作品,作品以寓言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国民性、对革命的独立思考。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深刻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