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再思考
刘雨柯 骆玮
摘 要:摄影诞生于技术、发展于艺术。摄影艺术看似耳濡目染,实则摄影史上摄影技术与艺术并不和谐,二者经历了漫长的争论。伴随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现代摄影进入数码时代。未来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信息化时代势必产生新的摄影技术,新技术条件下,摄影技术与艺术关系势必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摄影技术;艺术;关系
自摄影诞生起,艺术还是技术之争一直相伴相随。摄影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摄影来源于生活,也日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日常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摄影不断变革求新,并继续向前发展。今天的摄影是数码时代,未来是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新信息化时代,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值得我们再思考。
1 摄影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演变
1826年的夏天,一张名为《窗外的景色(鸽子窝)》照片诞生了。其由法国科学家约瑟夫·尼瑟福·尼埃普斯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基板上,通过暗箱,利用原始镜头和阳光长时间曝光获得。“银版摄影法”于1839年由达盖尔发明,标志着摄影的诞生。[1]当初的摄影是实用性优先,用于记录人像和物像。摄影技术在随后的岁月里一次又一次地革新,发展到今天“随看随拍,所见即得”,以及后期制作软件运用的数码时代。
摄影自发明以来很长时期内一直以实用为基础,以写实为优势,其进步体现在摄影技术的迅速发展上。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美的追求,19世纪始,摄影人开始了求证艺术的漫长历程。19世纪中叶,欧洲兴起模仿学院派绘画的“艺术摄影”风潮,以及随后追求类似绘画效果的“画意摄影”流派。这都是以绘画艺术为参照物来证明摄影的艺术性,虽不成功,但是一种有益的探索。20世纪初,摄影人这种挥之不去、如影相随的“艺术情节”获得突破。其代表性成果是以美国人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摄影家,开始放弃对底板的人为加工,以直接印放的照片展现生活,把现实所见纳入摄影画面。其强调摄影是技术的同时,也要兼顾摄影本身的规律和特征;摄影不仅要再现世界,更要表现摄影人的主观情感;摄影不仅仅是技术,也是个性意义的表达。这一成果开创了摄影的艺术地位。[2]
在摄影发展过程中,摄影技术与艺术曾长期处于对抗争论中,两派观点非常明显简单。一种观点认为摄影是通过器材对外部事物简单机械的复制模仿,否认摄影具备艺术审美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摄影是通过摄影技术对外部事物的再创造,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摄影人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追求,其作品也是以美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因而应该是一门艺术。[2]其实,技术与艺术之争是技术上的完善延伸至艺术,一个起点一个延伸,各有千秋。一个从黑白世界里透出色彩,一个从画面欣赏到灵魂深处的拷问,从个性到共性。就像物质安定下来才能追求精神,摄影艺术的形成其实是近代的一种精神产物,是站在摄影角度上的文学批判。比如二战时期的战地摄影师,他们拍摄可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混口饭吃。那些影视资料留到现在,人们会把它编辑成一部纪录片,为的就是在这和平年代把它以一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批判战争的残酷与宣扬和平的来之不易。[3]
2 未来摄影技术与艺术关系的思考
在当前信息化条件下,摄影进入数码时代。当下,摄影是一种直观可视的艺术形式,是摄影人融入自我创作构思和自我情感后,利用摄影工具对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的再创造。数码时代摄影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改变了过去摄影仅仅是对影像的捕捉,开始更多关注影像的本质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内容。[4]虽然其同样具有过去摄影所具备的记录功能,但这种记录和过去的胶片时代有本质区别。过去是被动地保留光影的痕迹,数码时代却是对这种痕迹的剖析,并融入摄影者对美的追求,深深地烙上摄影者的独特个性,进而形成了摄影者个人的创作思维、创作个性以及对美的追求的个性化展示(如图1)。二是颠覆了摄影的工作模式,工作效率极大提高。传统摄影需要人们创造性地发现美、寻找美、记录美,[5]数码摄影在传统摄影的基础上更注重创造性地想象,充分发挥想象美的功能。过去摄影是记录式地呈现美,数码摄影既体现摄影者的个性美,又考虑受众的欣赏、互动和反馈,从而完成摄影作品的二次创作,是创造性的动态美(如图2)。在这过程中,摄影技术为摄影艺术提供了载体和技术支撑;反之,摄影艺术又促进了摄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6]
图1
图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摄影必定产生新技术。在未来新技术条件下,摄影走向何方?摄影技术与艺术谁才是未来的核心?
第一,未来的摄影肯定是高度的智能化,智能化的程度会完全超乎我们现在的想象,智能化的进程会比过去百年摄影史的发展进程更加激烈。
第二,未来的摄影技术(摄影器材)会以几何级数更新换代,摄影技术(摄影器材)将会出现“分类化”倾向,摄影技术(摄影器材)的“分类化”将会带来摄影的“分类化”。就如当下的医学影像源于摄影,却独立于摄影。
第三,未来的摄影艺术将会出现“模糊”边界,从当下新技术在摄影领域的运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当下的航拍是以摄影技术优先,但很多航拍的结果“影像”,却又给我们艺术的享受。比如“玉兔2号”的月球照片。当下智能手机的照相功能也是技术优先,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拍出“艺术”的照片。比如华为P30手机照月亮的效果,咔嚓一声完成了过去多少摄影工作者对艺术的追求。
第四,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也许会在某天出现“心灵相机”甚至“意念设备”。以物联网技术加大数据应用,会人工智能解决“我想照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问题。艺术全程参与摄影技术(摄影器材、制作软件等)的研发、摄影人的艺术创作构思和观众的艺术欣赏全过程。到这时,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藩篱完全打开,摄影技术与艺术完美融为一体。
3 结语
一切事物来源于社会生活,事物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生活,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带来争论实属正常。回望百年摄影史,摄影技术与艺术之争也是必然。未来新技术条件下,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一定会有诸多波折,但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是一种和谐的平衡——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顾铮.世界摄影史[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10-11.
[2] 石宏伟.浅谈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大众文艺,2009(15):124-125.
[3] 暴千旗,贾文婷.从“达达主义摄影”到“超现实主义摄影”的视觉与观念变化[J].大众文艺,2019(18):171-172.
[4] 張宁,华阳.利用微信公众号提升大学生对摄影实践活动关注度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09):159.
[5] 张宁,颜莹露.解读现代摄影的人文关怀[J].大众文艺,2019(22):172-173.
[6] 岳子楠,李雪艳.艺术向公众延伸——城市公共艺术调研[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74-75.
作者简介:刘雨柯,女,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摄影。
骆玮,女,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