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王继群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常常听到学生们说,上课讲的内容听得懂,下课题不会做;也经常听老师说,讲的内容已强调了多少次,分析得已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理解,在解题时乱用公式,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不是学习的料(学不得法). 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的知识内容并未转化成学生的,教学效果也够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总结自己多年物理的教学过程,体会到要把问题设计好,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学生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教师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 N的铁块和重10 N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样还有初中物理开头部分的漏斗吹乒乓球,大气压强部分的水下流小试管在大试管上升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2 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传送带传送货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 遵循规律 设计问题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为此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逐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另一方面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随便说一说,说错了没关系,要有你自己的想法” 、“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4 根据学情 设计问题
4.1 学生分层
根据教师对学生能力的掌握以及学生每个个体对物理的感悟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我把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特长发展生,占据班级人数的20%;B层为能力发展生,占据班级人数的60%;C层为基础层,即只要求把握教材、保证成绩并逐步提高.该分层次教学中的学生分层是明暗结合的,是随着学生积极性、能力以及成绩波动呈动态变化的.此外,该层次结构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档”为前提的.
4.2 教学分层
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每个学生对物理的感悟以及理解也是有巨大差异的.本着这一事实,物理“教学目的”的设计实行“一刀切”就万万行不通了,因为它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又“吃不了”的消极局面.因此,我在班级实行课堂教学弹性分层目标:A层,发展性目标,以提高能力为主;B层,提高性目标,主要面向中等学生,让他们在自己已有的能力基础上多练,从而进一步提高;C层,基础性目标,既抓基础,按部就班,并作到循序渐进.
提问是一种艺术,教师要掌握这门艺术,就必须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体系,明确教学要求,弄清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学生的学法,注意物理课的特点,才能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

    安清澍【摘 要】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新颖且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

  • 龙猫—天生呆萌小精灵

    陈俞凯+宋灏在动画电影《龙猫》中,大中小三只龙猫那憨态可掬的形象,俘获了无数人的心:呆萌的表情,毛绒绒的触感,圆滚滚的肚子,让人们特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