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与高中生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

    李茂生

    摘要:在世界进入多元化格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正发生转变,如何为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中思政教育的重要的课题。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融入高中思政课程,是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生性资源,为青少年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国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早在1994年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就提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次论述,经过总结提炼后形成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锁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创新提出了全新的任务目标、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时代的思政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重要使命。

    一、新时代高中思政教育的新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出现转型升级 ,思政教育也应该主动契合高中学生的需求转变,以不同的呈现模式逐渐与时代接轨。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深入融入世界,面对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新时代的高中生具有视野开阔、求知欲强、思想前卫、个性鲜明等优点,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也容易出现内心焦虑、空虚、迷茫等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的思政课程除了特定的教学任务外,还应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辩证逻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温润圆融的情怀给予青年人精神上的抚慰和人生目标上的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高中思政教育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包含了对于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对于新时代的中学生的思政教育需要在道理上讲清政治逻辑,在情理上获得心灵共鸣,通过春风化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这需要思政教师能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深厚的文化理论说服学生。然而目前高中思政教育面临着陈旧教学手段、空洞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与学生丰富的精神需求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与新时代高中思政教育相适应

    我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性最长的文脉,思想精髓早以深植在每个人心底,是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性的继承,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是补足思政教育短板的关键,对于涵养高中学生爱国情,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启迪。

    文化魅力与时代发展同步。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国内外政治文化的大碰撞容易消解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需要帮助青少年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将自身文化价值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也具有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传统文化正成为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汉服热”“国风少年”等文化现象逐渐取代“哈韩”“哈日”开始在青少年中的流行,这代表了一种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塑。与此同时,高中的思政教育大量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在师生的互动中以教师为主体地位,常常忽略当代中学生的内心需求,容易将思政教育变成单一的政治宣传。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只有顺应时代需求,利用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引领风尚、教育学生的作用,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

    理念内容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国传统世界观的结合,二者都肯定客观世界的现实存在,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 ,追求自由解放与文化大同的理想 ,具有很强的文化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强调要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能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思政课程的理念与内容契合,成为适应新时代高中思政教学的宝贵资源。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融入思政课堂,可以从学生熟知的传统技艺、传统文化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既传承和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又丰富了高中思政课程的内容,用本土文化的软实力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目标指向契合。高中思政课是兼备智育性与德育性的双重属性,德育性是思政教学的根本属性,以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高中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也由“应试评价”逐步向“发展评价”改革 ,比起应试分数更注重学生中内在素质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守诚信、重民本、尚和合、崇正义、求大同"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其中蕴含是丰富哲理,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既有“修身克己”对自身素养的追求,又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精神,还有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共意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在思政课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发挥德育价值,既是弘扬优秀文化,又有助于突破当前思政教育的困境。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吕尚志摘要: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当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条件进行改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历史前提,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

  • 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建

    高志林摘要:根据时代发展形势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运行方向,对提高党的执政力度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意识形态工作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展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树德摘要:该文主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使命,从历史新方位、理论新创新角度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