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一个视角
摘要: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对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关照是丰富、全面而深刻的,在我国高校目前还缺少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的情況下,将生命教育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教学中,以生命教育的视阈挖掘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指导教学实践,既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拓宽了生命教育的途径。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增加了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提升生命质量、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生命教育;视角;“原理”;教学
基金项目: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大班课堂互动教学实践研究”(19SJ08)
作者简介:王宗军( 1975— ) ,男,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并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生命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的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9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要“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1]生命健康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教育战略决策之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以下简称“原理”)课具有理论性强、内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从多个角度切入。为增强“原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学具有吸引力,富有感染力,把“原理”真正建设成一门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新的探索,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审视、设计和开展教学。
一、生命教育与“原理”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个体生命的绽放”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的解放”的目标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人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国家统编“原理”教材的编写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展开的,它强调的是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任课教师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在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大多也遵循这一逻辑,比较关注自然界、人类社会、国家民族、阶级等的发展过程,容易忽视个体生命发展、成长的规律。而后者由于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联系在一起,反而更容易激发其兴趣。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的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有其独特性,其个体成长与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原理”体现的是整个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具有整体性、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教材因篇幅有限,无法再现创造历史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教师授课时应选择性再现这些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回归真实的人生,从而启迪学生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否则学生难于从整体上弄清历史人物的探索和成长过程,理解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教学活动中既注重学理讲授,也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探索和发现过程
大学思政课与中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问题为中心,着重告诉学生“为什么”,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后者主要告诉学生具体的历史结论——“是什么”。如果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谨性,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较少引导大学生走进历史深处,与其关注的历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体验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困境中的生命状态和生存智慧。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历史背后的规律、吸取历史智慧、教师与学生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成长的局面。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结合,宏观理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效解决大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关心的问题
教师不但要从政治角度,更要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角度或文化角度来解读人类历史,从社会生活、个体成长等角度来多维解读,带领大学生走进历史深处,感受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城市与乡村社会风土人情、个人生活方式的细微变化,重视大学生对其人生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生活中问题的关注,直面学生的困惑,。实际上,对自身的困惑占学生最关心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如何通过学习“原理”课程指导自己的生活而有所收获,比如学习这门课对大学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大学生活算是充实、对未来毕业之后的生活感到困惑、怎样实现自身价值、怎样与别人交往等。[2]
二、马克思主义博大深邃的人学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思想,为在“原理”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提供了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马克思对生命的理解与他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是高度统一的。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这使得我们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的同时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他认为,整个人生就是一种在从“物化”到更高程度上的“人化”这一辩证过程中不断的“扬弃”和超越,并最终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作为生命意义的“本质力量的确证”。[4]人的生命意义是建立在每个个体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人只能在省察自我、理解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但马克思同时认为人的生命的意义体现着奉献社会与完善自我的有机统一,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人在社会关系中对自己生命活动的反思。人是社会动物,“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5]最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通过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内容归根结底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人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创造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身心水平较同龄人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有待开发与成长。“原理”教学可针对学生的生命困惑,师生共同研究,展开生命教育。这种教育不仅是传播已有的结论,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问题。那些与自己或自己的生命成长相关的问题最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对象。如交往、就业、情感、健康、生死、理想、价值等,都是切实的生命题材,也都有不断生成的生命内涵易于衍变为生命困厄。“原理”教学一旦切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融入合理的生命理念,与大学生的生命成长结合在一起,课堂就可能生机无限、魅力无穷。
三、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包括“原理”在内的思政治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我国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思政课的应然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用主义盛行。受其影响,大学生对任何东西都首先考虑对“我”有什么用,“对”我的实际人生——扩充知识、提升能力、寻求就业等等有无实际的帮助。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第13章》) 一般人考虑事情总是先从“自我”出发,从我的需要出发,这是人之常情,大学生也不例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实然。大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当下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难免造成许多纷乱,所以还需要更高、更全面的认识体系和超越性的价值理想——人生之“道”来加以引导和提升,使之摆脱局部的、狭隘的、短暂的“自私”视野对他的遮蔽,获得根本的完整的人生智慧,从而发现人生的真理,印证生命的价值。[6]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从实然到应然的提升,比较合理的途径是从学生的自我出发,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由小及大,而不能无视每个学生的实然,而单纯以高高在上的应然的道德律令和价值理想去直接代替学生生动、具体、复杂的思想实际。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多样的、丰富的、个性的生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注意到人作为个体自然生命而存在的意义,过分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教学以单向的宣讲、灌输为主,考试内容也标准化,这就很难适应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这种缺失生命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体验不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生命是个体自我人生存在的载体,没有生命便不再有自我人生。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比生命教育更重要的教育。高校思政课具有与专业课不同的使命,两者相互支撑,并行不悖。无论从思政课的功能与教学改观革、学生的现实、教育的规律来说,生命教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作为思政课主干课程的“原理”课也不例外。
四、在“原理”课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的途径
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原理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用生命教育理念整合“原理”课教学内容
“原理”课要引导大学生在历史选择中认清个体生命与整个人类、阶级、民族共同体命运之間的关系;在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验历史人物生命观的追求和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以生命教育为视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研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重新整合“原理”课每一章的教学内容,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另一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梳理与鲜活的历史细节描述结合起来,在讲授历史结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探索和发现,将发掘历史规律与发掘个体生命成长规律相结合起来,从而拉近历史人物尤其是英雄人物、历史事件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分层次教学,在三重目标中实现生命教育
从社会的需要角度看,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无产阶级事业的接班人;从个人生命成长的角度看,我国教育目标是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培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自己独立判断的人。简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中,促进人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中介,也是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以生命教育为视角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将社会的要求与大学生个体成长的要求相契合,引导大学生个体通过自己探索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因此,教师在理论上通过宏大叙事讲清大道理还不够,还需深入到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将人民的选择和大学生内心的选择相贯通。只有如此,大学生才容易将人民和历史选择、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从领袖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中探求和理解个体尊严与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关系,从而引导大学生从关注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追求改变个体的生存状态过程中认识到个体命运对社会发展、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依赖,将人民的选择逐步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坚定选择和信仰。
“原理”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实现。第一个层次是知识性层次,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原理;第二个层次是思维层次,即方法论层次,建构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如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让学生掌握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思想层次,启发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做人原则、人生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从而形成共产主义信仰。这三重目标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生命教育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思维和精神层次的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和生活的智慧,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和人生信仰。
在实践教学中感悟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
在“原理”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通过生命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提升对人生的觉悟尤为重要。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成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其生命活动去体现、去体验、去感悟。比如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扫,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在慎终追远中感受生命的厚度与广度;组织学生去医院当义工,照顾重症病人,体会生命的珍贵,重视自己的健康;组织学生去监狱采访服刑人员,反观人生自由的美丽,体悟人生方向的重要;还可以组织学生当志愿者,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感受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这些活动都是生命教育的大课堂,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对比来感受生活的美好,确认人生的可贵、人情的真诚,并由此点化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的慎重选择,促成其生命价值的充分实现。[7]这下活动既是生命健康教育,也是思政课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
总之,“原理”课教学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情感与情感,生命与生命碰撞、影响、渗透的复杂的过程。“原理”教学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还要以生命意识唤起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孟根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如何从学生关注的问题入手[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梅萍.论马克思的生命意义观对生命教育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1(01)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34
[6]吕有云、李洪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及方法的反思[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7]佘海舟、曾勇.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生命意蕴与课堂精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