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公益教育转型研究
朱越 赵迪斐 张晗 张建秀 田怡 江嘉懿 陈影星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带来传统行业的变革发展,也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对公益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对比传统公益现状和“互联网+公益教育”对地区教育的作用方式,展现“互联网+”背景下改造传统公益模式的过程,从而为解决现阶段其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指导。
【关键词】互联网+公益教育教育扶贫教育转型
一、引言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201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欠发达地区常常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生活条件不佳而面临信息知识资源匮乏、人才流失、师资薄弱、信息化水平低下等问题,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师资、教学条件、教育软环境、信息来源、教育机会等方面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扶贫开发,力求“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如何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结合扶贫、脱贫工作开展公益教育,成为高水平、高精度公益教育的新命题。
互联网技术的日益进步,不断改造传统行业的逻辑内核,带动各类行业实现进一步的数字化转型。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基础上,传统教育的变革发展深刻影响着学习方式、教学方法以及固有的师生关系,将为传统公益的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支持,为扶贫、脱贫提供了教育角度的新思路。
二、公益教育现状
1.短期支教效果极其有限
在传统的公益教育中,教学志愿者支教的时间相对较短。教育作为一种过程行为,具有反复性、系统性的特点;支教者所设计的课程易存在脱节问题,主要讲授的内容对提升学生的课业竞争力所起到的作用有限,无法切实解决提升学生学业能力的问题;受限于支教者的自身水平,其所能够提供的课程也往往具有局限性。总地来看,传统的公益教育存在影响期限短、参与程度低、全面性不足、后续交流少等现实问题。
2.公益教育的设计方法水平低,理念落后
教育行业是有基础、有理念、有门槛的行业,公益教育的开展设计也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为“互联网+”公益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以心理健康课程为例,提供适宜的心理辅助需要教育者具有深厚的学科背景与专业知识,绝非是简单的谈心、交流,国际公益组织一般以是否具有心理从业资格作为能否提供心理辅助的判断标准,等等。
3.政府公益扶持,社会捐赠的局限性
政府扶持、社会捐赠在物资捐助层面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难以触及核心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例如接受多媒体设备的捐赠后,使用设备频率低,导致其利用率依旧很低。这也说明除硬件建设外,改善教育教学方法理念,改进教育教学环境仍需大力进行。
三、“互联网+公益教育”的转型意义
1.帮扶贫困地区教育对大学生心智成长的有利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志愿服务群体的重要力量,存在比较强烈的志愿动机和利他性的行为倾向,对志愿者身份具有很高的角色认同。大学生志愿动机最强烈的维度是“互惠”,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激发责任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紧密结合,从而创造社会价值。高校的公益教育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相辅相成,能够引领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是一种双赢、互惠的社会行为。
2.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将逐步完善各行业的发展模式,为传统公益改革拓宽新渠道
“互联网+”能改进信息渠道,增强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信息交互性,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最终提高行业的资源利用率,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公益教育领域将逐步往低门槛、精准化、数据化、全民化的方向发展。如何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地区的“互联网+”发展,也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热点之一,“互联网+”公益教育也正是此命题的重要环节。
3.“互联网+公益教育”通过对传统教育与传统公益教育各环节的全面改造,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地区提供良性循环发展的可能
传统的公益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教育介入程度相对较弱,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获取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育,而在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地区,优质师资与教学的匮乏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困局——优质师资难以流向这些地区。同时,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地区还存在个性化教育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文化教育缺乏、思政教育缺乏等问题,最终造成学生教育片面、竞争力不足的问题,衍生出继续深造少、停止深造多的现状。
4.“互联网+公益教育”及其延伸功能将直接或间接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带来稳定的长期积极影响
在“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的指导思想下,“互联网+公益教育”及其延伸功能以其优越的资源共享能力将直接或间接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落后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带来稳定的长期积极影响,“互联网+公益教育”不仅通过影响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撑,直接面向学生、教师乃至地区内的其他群体输出技术教育、技能教育、理念教育,以交互、快捷、迅速、高效的新渠道提高生产技术普及速度。
四、结语
“互联网+公益”模式可以深度改造传统的公益,为公益组织提供低成本、高覆盖的信息渠道,降低公益活动的参与门槛,推动全民公益的发展。更加重要的是,“互联网+”带来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扩展、可控远程教育、辅助教学、全面教育、扶贫技术教育的全新途径,将为公益教育的实践效果提供全新驱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J].北京人大,2019,(02) :20.
[2]兰红光.习近平,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分别参加全国两会一些团组审议讨论[N].人民日报,2015-3-7(04).
[3]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1.
[4]馮莫沉,郑德志,赵迪斐.我国老矿区传统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7,(03) :23.
[5]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 :70.
[6]黄菲娅,章程.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现状研究——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176.
资助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290007E);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大学生学术科研中心公益实践项目(CSA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