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需求的医学院校非医专业学生《中医学》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

    李逊 余良杰

    [摘 要] 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和专业认同度存在差异,对中医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是有区别的,合理安排中医学课程的讲授时间、设计重点的教学内容,注重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不同方面加以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非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88-02

    作为西医院校,我校非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基础》的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笔者在我校这两个专业的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欠佳。近年来,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一定改善。

    一、非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和专业认同度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与医学专业不同

    作为西医院校,我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非医学专业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和文化素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体育保健基础知识,能胜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学,从事运动健身、体育休闲、健康咨询指导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学校、政府行政部门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运动康复专业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运动科学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掌握运动康复诊疗与运动防护技能,能在各级康复保健机构和体育健身机构从事运动康复治疗、运动防护、健康指导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康复机构、体育与医疗卫生行政部门、体育运动俱乐部、科研机构、学校、社区、企业、保险等领域,从事康复治疗、健康与健身教育指导、健康评估等工作。

    (二)非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结构差异及专业认同程度低

    从我校历年来的生源质量上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录取平均分数明显低于临床医学类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学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而人文素养尤为缺乏。医学院校的许多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不强,尤其是我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存在学习动机弱、就业前景迷茫等问题。有研究发现,医学院校非医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低于医学生,说明其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情感连接水平低。原因之一可能是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多处于从属地位,得到学校的投入较少,从而影响非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评价,相对于医学专业,许多非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使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未来充满了迷惘[1]。而研究表明,专业认同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行为[2],专业认同度高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和行为。

    二、非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教学难点

    (一)教学内容深奥

    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学理论体系不仅构建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还大量汲取了古代天文、地理、气象、物候、动植物、军事、农学、数学等内容,由于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辨,有时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中医学内容理论性、叙述性强,宏观描述多,概念过于抽象,如“神”“气”“精”“阴阳”“瘀血”“痰饮”等[3],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文字难于理解等特点。对很多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文化基础更为薄弱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学生,古汉语知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医学基础知识极度贫乏,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

    中医学是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医学,我院非医专业学生,没有中医科的临床见习和实习,与临床相脱节,而为了培养非医专业学生对中医学的系统认识,我们的教学更偏重于理论。但单纯的理论教学较为枯燥,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

    《中医学基础》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方剂学几门课程的内容,涵盖中医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哲学基础到藏象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辨证、疾病的防治及部分中药方剂的知识。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难度较大。这些内容中医本科生需要300多学时,而非医专业的学生要用不到54学时讲授完毕,对教师来说,如何把握教学的深浅度,也是教学中的难题。

    (三)教學理念偏差

    非医专业的授课教师多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课教学,容易受到授课时间短、教学内容多而杂、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认为中医学是非医专业的非主流课程,更多侧重于从临床医学生的角度来讲授,往往导致教学理念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非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课程改革思考与实践

    (一)提高学生的文化基础

    近年来传统文化和中医药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充分利用一切教育形式,如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兼修课,举办学术讲座、读书活动,实行通识教育,提供学生自学书目,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我校注重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授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医学的认识。

    (二)编写适合的教材

    为达到符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运动康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需选用合适的教材,如若选用中医院校或西医院校本科生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均不能达到因材施教。因此,根据学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的要求,本教研室编写了《中医学基础》,在理论介绍时,既重视教材中各学科知识内容的衔接,又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参考各版教材的优势和缺点,同时结合我们的教学经验,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尤其是增加骨伤疾病的特殊治法这一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避免大多数中医学教材中靠引用古典经文来阐述问题的方法。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也能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

    (三)修正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授课教师需要修正教学理念,从非医专业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调整,分清层次和详略。如,重点讲述中医基础理論尤其是生理部分、中药学内容,中药内服外用在运动创伤中应用较多的中药有几十种,包括活血祛瘀药、清热药、接骨贯筋药、补血药、祛风湿药等,这部分药作为讲授重点,而中医诊断学不作重点、方剂学内容中重点讲述的是理血剂和补益剂。在讲解中,结合现代医学研究,介绍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治疗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研究和中医药的独特疗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运用中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医学问题,思考传统中医健身(气功、太极拳、武术等)与健康促进或疾病康复、中医药与运动疲劳、中医药联合运动与健康促进或疾病康复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

    (四)丰富教学手段

    对大学生群体来说,QQ、微信已成为广泛的社交工具。在教学中,注重各种有效的直观手段,如图片、影片、动画等,譬如拍摄患者在中医门诊就诊时,可以选择典型的真实病例,拍摄医生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的过程。可以拍摄特征性的舌象和临床表现,制作视频、录像,并利用QQ群、微信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通过中医药微信公众号,介绍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社会体育的学生相对比较活跃、好动,通过情景演练,病患扮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授课教师把常用的活血祛瘀、补益药饮片带到课堂教学生辨识,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医学院校的非医专业有不同的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一,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中医学教学必须有与其专业相一致的侧重点,因此对中医学课程的学习目标与要求也应该是有区别的,需要从不同方面加以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得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东军,王丽娜,杨世昌,等.医学院校非医学生专业认同及其对学习心理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9-20.

    [2]楼尊.专业角色认同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0(5):83-87.

    [3]刘亚梅,修宗昌,王斌,等.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学专业中医学概论教学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5):456-457.

相关文章!
  • 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教

    曹子超摘 要:在学校,教师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重点,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成长和自我发展。而英语阅读主要体现的应该是学生可以通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柏博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在由说到写的过程中掌握写话的初步要领,并感受到写话的乐趣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善于创设情境,激发说话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