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研究

    王海森

    摘 要: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同时,“互联网+农业”概念的兴起,这一模式的兴起有利于农业经济迸发新的活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由传统农业向更加惠及全体农民的现代农业过渡,本文围绕安徽省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发展现状,分析了安徽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并提出了结合“互联网+农业”加快安徽省现代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建议,给予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多元化经营;四个维度

    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3-0003-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人民的温饱问题,因此发展好农业经济对于一個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安徽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农业经济在安徽省经济结构中占极大的比重,但是在安徽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资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结构单一、销售渠道较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不高、农业领域科技普及范围不广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然而,互联网借助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为安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使得农业经济不仅仅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创造出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因此,以安徽省为例,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的背景

    1.1 安徽省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安徽省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展条件好,农业经济在安徽省经济结构占据重要比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安徽省现代农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安徽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在很多方面有了质的突破,农业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较以往大幅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条件得到改善,水平明显提高。

    1.2 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安徽省对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当前仍然是农业部门资金流向非农业部门,农田、林网、路渠、塘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不能够满足新型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数农业生产者仍然采取人力生产,科技产品在农业生产领域利用率不高。同时,从数据可以发现,与城镇相比,农村投资在社会固定投资中的比重仍旧较低,农业生产资金严重不足,社会资本较少。而要发展新型农业,资金问题是关键,基础设施是保障,大规模新型设备是前提,安徽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明显。

    1.2.2 农民与市场信息流通不对称,农产品销售难。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季节影响很大,由于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保护,生产期间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最终收获的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参与者没有有效的信息获取平台,仅凭不完全的市场信息进行盲目生产,无法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导致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常常出现“丰收却卖难”的现象,这也是农产品价格存在较大波动的重要原因。另外,农产品初始价格极低,中间环节价格猛增,这使得农产品出售利润无法真正惠及农民,而是让中间机构获得稳定利益,这种现象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2.3 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安徽省农业工作者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52. 8% ,而高中及以上水平的劳动者则更少,大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轻劳动力都逐步脱离第一产业农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这很大程度上使得安徽农业生产者区域老龄化。安徽省仍存在很大部分的农活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要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2.4 农业品牌力量不足,农产品再加工能力不强。在安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企业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农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缺少较为知名的品牌,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安徽农业产业企业大都单纯地通过出售农产品初级产品,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企业或者个人无法获得最大利润,盈利空间狭小。

    2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2.1 “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智能农业是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检测,从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方面,使得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加精细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的农业发展方式。“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平台为农村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智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信息服务真正提高。

    2.2 “互联网+”优化农产品的销售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为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破解小农生产与大市场的难题提供新途径,通过采用电子商务技术,将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彻底改变了原有渠道销售模式,变原来的产销 (生产基地+销售点)对接为产消 (生产基地+ 消费者)对接,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同时建立了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为的精细化生产模式,更加精准预测市场,根据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去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这种模式无疑吸引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消费者,增强了消费者的客户体验和客户粘性。

    3 安徽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策略

    3.1 加强顶层设计,明晰并促进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四个维度大力发展

    政府部门和涉及农业的大企强企要共同制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路线图,强化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为 “互联网+”背景下涉农经营主体的转型升级明晰方向。并依据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四个方面的多个要求,提倡发展高效益低能耗的现代型农业。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产业领域,激发农业产业经济活力。同时依托“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信息、资金等优势,推动安徽省现代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数据共享、人才互通、信息互换的全面发展模式。

    3.2 调整农业结构,打造绿色农业特色产业集群

    绿色农业适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把发展绿色农业、订单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作为发展现代新型农业的主攻方向,改善传统的单一的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经济结构。通过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建立农村生态科技园,加大农产品研发力度,开发更多新型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获取更多附加值。同时,积极开发打造农村地区的娱乐消费项目,诸如“农家乐”等项目,发展农村生态农业旅游,将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深度结合,促进全产业链的发展。在以农业为主发展的基础上,带动区域服务型行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把相关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要求,在地域空间上形成集聚,从而形成 “种植业成带、养殖业成集、加工业成群、流通业成规模”的格局,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提高综合产出水平,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3.3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建设

    安徽省政府部门及涉及农业的大型企业要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建立发展属于自己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农业信息数据进行多层次分析探索,通过模型数据分析准确的预测市场,并将分析指令与各种控制设备进行联动完成农业生产、管理,降低中间产品消耗,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创建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将电子商务引入农产品行业,加强农业信息化、产业化建设,建设成高度发達的农村现代物流网络。

    3.4 提高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支撑力度,为 “互联网+农业产业链”发展注入活力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以人为本,需要培育出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下的新型农民。各地乡镇政府应当建设信息化互联网农民在线教育平台,构建“互联网+新型农民”的农村农民教育新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与市场相连,与时代接轨,让农民真正参与市场,了解市场,而不是孤立在不完全的市场信息中。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运用新技术,采取新办法,拓展新思路,培育农业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农民进行创业,大力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多种类型多个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不再处于劣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朱启臻.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J].前线,2015(02):25-27.

    [2]刘喜波.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

    [3]左容瑜.“互联网+农业”助推农业现代化[J].中国商论,2017(01):133-134

    [4]李静,付金沐.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06):1-3+54.

    [5]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经营思维与创新路径[J].经济纵横,2016(01):78-81.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19-20.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小桥老树的“官场江湖”

    张凌云凭借一部《侯卫东官场笔记》,他红遍大江南北,接连几年闯入国内作家富豪榜;他神龙不见首尾的低调一度引发全国大搜索。因他的作品而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