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拉克洛瓦绘画语言中的节奏和韵律

    马更 刘旸

    摘 要:欧仁·德拉克洛瓦被称为浪漫主义雄狮,他不仅学习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艺术成就,也借鉴了古典主义绘画宏大庄重的风格气魄,其画作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表现力更影响了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画家们。文章从浪漫主义画派产生的背景入手,以《但丁的渡舟》为例,简要解读了德拉克洛瓦绘画语言中的构图创作分析、人物形象创作及色彩光线处理三个方面,探究其作品中存在的节奏和韵律,解析节奏与韵律在绘画语言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节奏;韵律

    绘画里的节奏仿佛是视觉上的音乐,节奏不仅出现在音乐中,也无时不隐含在画面里。“绘画所激起的非常特殊的感情,是任何其他艺术所不能激起的。这种效果,是由一定的色彩安排,明和暗的转换,也就是说,是由可以称之为画的音乐所创造出来的。”节奏和韵律成为了艺术领域的通用词汇,明暗、松紧、疏密、虚实等形容词都可以概括在节奏里,而观念、语言、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等都会在画面的韵律里去体现,这两者始终影响着画面的协调关系。节奏与韵律使画面更具有音乐般的情绪感和感染力,是画家与观者内心连接的桥梁之一,节奏与韵律的和谐使作品更好地达到形式美和内容美统一。

    一、浪漫主义思潮下的德拉克洛瓦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相当发达,然而由于通货膨胀、农作歉收、阶级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等问题,人民群众对专制王朝的不满加剧了阶级冲突。18世纪初期人们思想和审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法国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为打倒法国旧制度提供了自由的新思想。18世纪后期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持续了41年,浪漫主义(Romanticism)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这一时期。浪漫主义画派追求自由平等,其作品从历史和社会现实的重大事件中寻找素材,追求气势磅礴的宏大场面,倡导毫无保留抒发内心的情感。

    欧仁·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1798-1863)出生在这样动荡的年代中,他的母亲热爱音乐,出身于法国著名的宫廷木雕刻家族,其对音乐的敏锐感知力极大地影响了德拉克洛瓦的绘画创作,在这种艺术氛围熏陶中使他的画面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德拉克洛瓦18岁进入美术学院,在盖兰画室学习,期间他结识了同窗籍里柯(1791-1824),籍里柯色彩鲜明的对比对他造成了深远影响。德拉克洛瓦十分善于学习,常到卢浮宫临摹鲁本斯等人的作品。他十分崇拜鲁本斯和米开朗基罗,鲁本斯鲜明丰富的色彩表现力和创作人物极富运动感的造型,对德拉克洛瓦独特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德拉克洛瓦于1822年绘制出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但丁的渡舟》,其色彩鲜明而浓郁、气氛节奏热烈而激昂充满韵律、宏大又史诗般的构图,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经典作品。

    二、节奏与韵律在德拉克洛瓦绘画语言中的表现

    (一)节奏和韵律在构图设计中的体现

    节奏和韵律不仅是绘画独有的艺术语言,也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普遍规律。在视觉造型艺术中,节奏是指有规律地连续运动,在油画中指同一视觉要素重复有规律地运动,它的本质是交替、规律和重复。韵律是指在画面中诸多要素的统一和谐,具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和更有意味的形式。节奏相对于韵律更注重理性,韵律更偏感性。节奏与韵律相比更明显,更强烈,更简洁;韵律比节奏更深刻,更有内涵和意味。

    在德拉克洛瓦的绘画语言中,节奏感和韵律感随处可见,下面以其作品《但丁的渡舟》为例,从构图创作分析、人物形象创作及色彩光线处理三个方面分别来探究作品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但丁的渡舟》取材于意大利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第一部《地狱》第八篇的一个场景:但丁在诗人维吉尔的指引下乘船来到地狱,穿越黄泉之河遇到一群亡灵。“德拉克洛瓦的许多画受启发于但丁和莎士比亚,以及像拜伦勋爵这样一些浪漫主义作家。在这方面他也突破了传统,因为过去总是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提取素材,他却既以历史也以当代事件作绘画来源。”德拉克洛瓦在进行这一主题的创作时,将画面巧妙安排,创作出非程序化的构图规则,使用不同的绘画构成形式来处理画面之间的关系。

    德拉克洛瓦的构图运用各种绘画语言构成的形式和绘画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规则来组织充满节奏感的视觉传达语言,将个别与一般融合后,重构成具有强烈韵律意味和形式美、法则美、艺术美的综合体。这幅画在构图上借鉴了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画面表现出一个动荡压抑、恐怖紧张的场景,在构图方面堪称典范,至今仍对我们深入研究历史重大绘画巨作题材有重要的借鉴学习意义。他绘画构图上的宏大与庄严打破了原有人们固有的思想模式,画面强烈的动势带来了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节奏,有意识地使作品充满节奏感,在绘画的创作技法上启发了后人。

    (二)节奏和韵律在人物造型中的体现

    德拉克洛瓦经常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来塑造艺术形象,抒发美学理想。创作题材取自于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具有很强的进步性,人物形象的创作也饱满极具张力。德拉克洛瓦时常到植物园写生,自然界的任何物种他总是有极大的兴趣,与他画面中充满动感野性的狮虎等动物类似,在人物创作中也可以感受到活跃、自由、奔放的内在品质,在他的作品中常会表现人物的伟大、勇敢和高尚。

    在德拉克洛瓦的人物形象创作中,节奏与韵律的表现也随处可见。《但丁的渡舟》中人物的动势和之间的动态对比都充满了冲突感和戏剧性。两个主要人物但丁和维吉尔的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对现状的惶恐和无助,在背景人物的衬托下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性,人物形象中所排列的弯曲、交错、笔直的线条提高了画面的表现性,这种情绪感的线条提高了画面的节奏感。在远处的背景中,画家用浓重的色彩把背景處理成一个未知的空间。利用这个虚化的空间作背景,更凸显出了前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画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创作,营造出了一种紧张怪诞、充满幻想的景象,令整支小船行进在一个似乎令人无法预知的空间里。

    (三)节奏和韵律在色彩关系中的体现

    在绘画的光线关系处理方面,德拉克洛瓦擅长运用色彩对比进行创作表现。“主观的经验须经过客观化而成意象,才可表现于艺术。至于经验的选择也不免有意地或无意地受情感和想象的支配。”他反复运用互补色来描绘作品,竭力强调在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下去追求饱满的色调,有意识地进行取舍表达内心的情感,使观者内心产生共鸣。从这些强烈豪放的色块线条中,可以看到色彩的明暗和夸张的人物形体造型。光与影的处理和安排结合使画面具有巨大的动势,利用画面的气氛烘托出了主体,体现了画家处理画中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匠心。

    《但丁的渡舟》中,他用阴暗的、饱和度不高的深蓝色搭配画面左方黄色的火焰,整个画面中蓝色与黄色的冷暖明暗强烈对比仿佛营造出一种昏暗中一团鬼火的效果,使画面强烈传达了动荡不安的情绪。纵观整个画面,德拉克洛瓦在主体的色彩处理运用上着重凸显了明亮的红色与蓝色,与色彩饱和度不高的背景结合使画面更有感染力和节奏感。德拉克洛瓦对朱红色具有强烈的偏爱,例如《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希阿岛的屠杀》中都大量地使用朱红色也使其作品具有特殊的意味,这点对用主观色彩表达内心情绪的后印象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德拉克洛瓦的色彩强烈而又稳重,是对营造画面气氛起到了巨大作用、体现色彩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基本手段之一。“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最终在于对人类心灵有目的的启示激发,这是内在需要的指导原则之一。”这幅作品中色调的丰富变化形成了色彩的稳定关系,在各个色块中组成的统一色调表达了画家的情感,实现了色彩的节奏与韵律的统一。

    三、节奏与韵律对油画语言创作的启示

    德拉克洛瓦为了使创作出的作品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反复勾画了大量的草图,随着创作画稿的进一步修改,画面的内容感与形式感从不成熟一步步走向生动。德拉克洛瓦一生创作约一千幅油画,素描近七千幅,留下近万件作品,从他的大量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节奏感和韵律在画面中起的作用,在画面中同一视觉要素极有规律地重复运用,各种语言交互的同时又巧妙地重合,彼此互相影响呼应又具有丰富的意味。同时,画面简洁又合理地处理排列了点、线、面。不可否认德拉克洛瓦受到家庭的音乐熏陶以及祖业的影响使他作品中的韵律感使作品更具有动人的魅力,色彩之间的和谐互补关系、处处激情的笔触和肌理的表现都无处不体现了韵律在其作品中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思想意识也在发生改变,绘画作品中主观性的视觉传达使部分人们对美的追求趋向于变形、夸张与风格化。在绘画中分析作品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是当下对油画家绘画语言的另一种分析和解读,是更有形式美和内容美的体现,也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分析方法来表达画家的艺术主张和内在心像。对绘画的分析也将会从更丰富的多元领域去分析,手法和方式会更加丰富多样。

    四、结语

    艺术是没有固定单一的准则的,无论构图的处理还是色彩的对比,这些视觉处理方式都是绘画所要表达的一种方式。浪漫主义画派的激情永远没有被时间磨灭,其留下巨大宝贵的财富给那个时代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种无意识的自然性与画家有意识的创作相结合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探讨。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曾经古典主义那种教条般的严格,为后来的艺术创新开辟了新的道路,给予后人们极大的启示,为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树立了榜样。他辉煌的艺术成就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财富,值得后人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探究和研讨。

    参考文献:

    [1][法]欧仁·德拉克洛瓦.德拉克洛瓦论美术与美术家[M].平野译.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11.

    [2][英]唐纳德·雷诺兹.19世纪艺术[M].钱乘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

    [3]朱光潛.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6.

    [4][俄]瓦·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

    作者简介:

    马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

    刘旸,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相关文章!
  • 如何制作“最美读本”

    曹洪刚2018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一档以书为主题的纪录片《书迷》,分别以《一本书的诞生》《书店风景》《淘书迷的地

  • 被误读的北姑

    王文慧【摘 要】香港电影中涉及北姑题材的屡见不鲜,笔者主要以陈果和余力为的妓女三部曲为分析视点,解读“北姑”这个被贴上特殊标签的群

  • 它这么美,不忍心让它成为工具

    摘 要:红木家具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高雅的艺术家居形式,从古到今成为文人墨客的赏析对象,成为帝王豪族的身份地位象征。但是由于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