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占莉萍
[摘 要] 近年来,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本科高校的健康发展,逐渐成为教育实践界与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重要主题。很多学者及实际工作者对此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有关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某一具体民办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考察其存在的一些特殊现象,探索其中存在的规律,找出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32-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本科高校的健康发展,逐渐成为教育实践界与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重要主题。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教育管理者与学者开始意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正成为影响“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高校和教师关系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拥有较多探讨、评论的热点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民办高校
从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及演变历程来看,1993年颁布的《民办高校设置暂行规定》中第二条明确指出:“民办高校是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以自筹资金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但不包括由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事业组织设立的教育机构。”2015年12月27日,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016年,相关部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是:“除了国家机构之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资金来源不包括国家财政性经费。”这可以看成是在国家层面以法律法规形式界定的民办高校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2.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师。因此,建设一支稳定的、具有过硬素质和合理结构的教师队伍,对民办高校的作用非常重要。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成本投入巨大。教师的成长也需要时间,教师职前培养培训、在职进修培训等要始终贯穿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因此,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培、训、管”。“培”是指由师资培养机构承担的职前培养;“训”包括诸多环节,职前培训、校内进修、校外研修等均能纳入其框架,但主要指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和继续学习教育;“管”包括教师资格认定、教师继续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主要是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院校两个层面对院校的专职师资及兼职师资的管理和调配。
(二)高校教师发展理论
1.高校教师发展
国内外高校教师的研究主要涉及高校教师发展内容、目标、功能、对象、过程及方式等。自从20世纪90年代高校教师概念定型以来,在嬗变与演绎中产生了多种定义,主要分析了高校教师发展的内容、范围以及内涵。90年代初,高校教师发展从“揭示高校教师发展对教师的意义”的作用概念向“高校教师发展究竟应当促进教师哪些方面的发展”的发展内容概念转变[1]。
在本质上高校教师发展意义、内容与过程是一致的,主要研究高校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和科研主体在高校中的角色和功能、与高校的关系以及对高校的影响等问题。
2.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
博奎斯特和菲利普斯认为,“在逻辑框架上,高校教师发展包括三个层次,即态度、过程和结构。三个层次缺一不可。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清晰的教育哲学,那么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存在。”[2]在此情况下,“教师对发展机构提供的教学发展服务,或者会抗拒,或者视而不见。而如果教师有意愿接受教学发展,但其所在的学校、学院或者系对促进教师投入教学存在负向的措施规定,教学发展工作则将事倍功半。”[3]在此基础上,盖夫进一步将高校教师发展的内涵阐释为:“评估高校教师发展的成果指标应主要包括学生学业进步情况、组织结构受到了什么影响以及高校教師获得了怎样的发展。”[4]
三、研究设计
(一)调研设计
本研究采用的具体范例是江西某民办高校,研究小组在该校集中访谈了高层领导8名、中层领导25名。先后开展了33个深度访谈、4组焦点小组访谈。在访谈中,有两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其中一人作为主持人负责整个访谈的完整进程,另一人则进行现场笔录。在访谈结束后,由两位工作人员对访谈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出文本资料。研究小组对最终的文本资料采取扎根理论的推论范式,由下而上逐级提取数据。整个调研设计在行业专家及资深学术教授的指引下严密进行,全面深入讨论数据并提出江西某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的成因分析。
(二)调研分析
1.认识问题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2)发展规划不清晰。缺乏新型、合理的师资队伍管理方式,在院校建设上存在目标规划不清晰的现象。(3)师资队伍不稳定。一方面,自有专任教师往往把民办高校作为跳板;另一方面,作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重要构成部分的兼职教师队伍流动性更大。
2.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问题
(1)师资队伍专兼职结构不合理。(2)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3)师资队伍学历、学位结构不合理。(4)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相对于公办本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结构非常不合理,倘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连续性。
3.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问题
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体制不完善。(1)政府有关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本质上将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区别相待,一个是事业编制,一个是企业编制。(2)教师管理制度不科学。基于此,教师上好课,完成了基本教学和科研任务,被认为是已经完成了一个教师的工作量。完全没有建立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反馈机制,制约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四、讨论与分析
(一)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树立师资是民办高校核心资源的观念
1.树立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思想
在“十三五”与“双一流”教育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理念,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导向及目标,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期规划。
2.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源思想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育是与学校配套的教学环境紧密相关的。一支结构优良师资队伍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学校的发展与财政的不断支持而持续改进。要求学校为教师提供好的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生活保障服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教师的凝聚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二)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方向,重视民办高校核心师资队伍建设
做好师资队伍发展规划。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017年江西某民办高校制定了规划并明确提出:(1)力争在“十三五”期間,引进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重点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2)培养和选拔一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分层次、分阶段地培养和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后备力量,形成学科梯队。(3)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重。进一步加强相对薄弱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外聘教师、合作培养等方式充实队伍。[5]对教师紧缺的专业制定倾斜政策,优先引进、重点培养来充实师资,加快紧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三)改变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外进、内培、返聘、兼职多方式构建多样化师资队伍
1.建设高层次的师资力量
江西某民办高校要明确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思路,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综合运用引进、培养、返聘、兼职等举措,建设形成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以此来提升学科发展前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1)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2)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在职提升。(3)加强兼职教师选用与管理,提升兼职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2.加强自有教师培养
(1)实施多途径的教师培养计划。(2)注重教师学历提升。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工作规定》《访问学者暂行规定》《关于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有关规定》等有关制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支持教师在职进修。(3)注重青年教师培养。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目前,江西某民办高校正式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定位为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大学。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应用型的教师作为师资基础。为此,江西某民办高校需要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即专业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师团队,其必须有优秀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学会专业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Bland C. J. et al. Faculty Vitality on Review:Retrospect and Prospect [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8,59(2):90-224.
[2]Bergquist} W.H.&S.R.Philips.Components of an effective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1975,46(2):181-182.
[3]林杰,李玲.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J].现代大学教学,2007(1):62-66.
[4]Gaff, J. G Toward Faculty Renewal[M].San Francisco:Jossey-Bass,Advances in Faculty,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1975.
[5]李战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5):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