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唱的听觉机制
王建
【摘 要】听觉的产生,是经历了耳的生理器官接受自然界的物理能——声波,传送到神经系统听觉功能区进行心理分析,由物理能引起人体的生理器官的感应,然后经过神经系统心理机制的转换过程。在音乐活动中,听觉是最重要的音乐感觉,音乐的价值是靠人的听觉特性来实现的。
【关键词】声乐;歌唱;听觉机制;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86-01
人耳的听觉特性具有辨别音的高低、音色、强度、响度、时值及方向、距离等不同功能。人耳对声音的这些物理性质的分辨与感受,使人将客观产生的物理现象融入丰富的心理世界进行吸收处理,从而演变成情感体验,使音乐这种客观的物质产物赋予了人类特有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主观感受。
一、听觉特性
(一)音色感。人耳除可分辨纯音外,还可以分辨复合音以及音的和声。音色的声学概念是取决于声波的波形及其倍音结构即复合音的数量。人脑中形成的音色概念,属于心理学感知觉的范畴。
音色给人产生的听觉感受与审美是丰富的。高泛音音色亮,给人以明朗愉快的感觉;低泛音音色暗,给人以浑厚深沉的感觉;音色的亮度特征,形容为明快的、阴暗的、光辉的、暗淡的等;音色的质感特征,形容为柔的、粗的,尖的、钝的,单薄的、厚实的等;音色的空间特征,形容为丰满的、空泛的、宽阔的等。丰富多彩的音色特征,为音乐的表现与审美,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二)强度与响度感。声音的强度即音量取决于音的振幅,是客观物质的物理概念。响度是人对客观声音的主观感受与知觉,也属于心理学范畴。人耳具有明显的时值、方向、距离的感受与辨别能力,是人的听觉系统对客观物质产生声音的接受与传导所形成的心理反应机制。时值感是人耳对连续发声的音波的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的能力。距离感、方向感是人耳对发声声波传送的方位辨别。
二、歌唱听觉培养
(一)歌唱听觉培养的意义。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活动产生的所有感觉中,最重要的感觉当属听觉。声乐艺术的审美与演唱实践活动主要依靠听觉进行,声乐艺术鉴赏与歌唱艺术表现及嗓音发声技术,究其本质是听觉的艺术,是听觉的技术。听觉生理和听觉心理的广泛参与,使得歌唱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与具体的目标,歌唱审美与创造得以维系和展开。
歌唱听觉是以人类嗓音歌唱为具体感知对象的音乐意识活动,属于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及思维意识范畴。歌唱听觉对歌唱活动承担重要的支持作用。歌唱听觉始终以其特定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歌唱者的歌唱行为。对于歌唱者来说,必须真正具备敏锐的歌唱听觉与听觉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歌唱实践,切实提高自己的演唱能力与水平。
(二)歌唱听觉的主客观统一。人的歌唱是一个既有歌唱技术又有歌唱艺术表现等的综合机制。仅就歌唱与发声技术而言,在歌唱中,由于人的发声器官处于主体地位,听觉器官相对处于客体地位,必然产生主客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一是体现在歌唱过程中,歌唱者既要注意发声与歌唱系统的技术状态,又要依靠听觉系统调节歌唱中的音乐方面包括音准、节奏等因素的准确性。二是在歌唱听觉领域内,既要依靠听觉系统调节歌唱发声方面的正确性,又要依靠听觉功能调节歌唱中的音乐方面包括音准等的准确性。
人在说话与歌唱中感觉到的声音,与别人的听觉反应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人在发声中的所谓听觉感受,既有从外界反射后经空气传导传回的听觉反应,又有从自身发音器官经骨骼与肌肉组织传导到内耳的听觉感受。同时,还有体内由于声音共鸣振动产生的属于触觉范畴的感觉。因此,这与处在客观环境中的听众所感受到的单一听觉感受是不同的。由于这种差异,在声乐学习与教学训练中,往往会发生主观感觉与客观评价标准的矛盾。这就要歌唱者在教师的指导与反复实践中逐步解决。
内心听觉,亦称心理听觉或歌唱观念听觉。这种听觉感知,始终影响和作用于人们的歌唱创造与审美活动。要通过内心听觉的培养形成正确的声音概念;要依靠内心听觉的支持,分辨主观听觉与嗓音客观音质的区别;要通过内心听觉的引导熟练正确地掌握歌唱发声控制技术,达到规范艺术标准,才能最终完成声乐艺术表现的目标。
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如何解决歌唱听觉的主客观矛盾,培养歌唱者正确的歌唱听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理、物理与心理机制。只有掌握了歌唱的听觉机制,把握歌唱学习与训练中的主客观矛盾统一性的规律,才能取得声乐学习与训练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冯葆富.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梁广程.乐声的奥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耶克林.音乐录音[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
[4]黑顿.生理学与心理学和音乐的关系[A].音乐译丛4[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