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内美的因素
王慧琴
摘 要:宾虹先生对山水画是情有独钟的,他一生遍临历代名家山水作品,走遍中国大地山山水水,把从古人作品中汲取的营养和对自然山川写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山水画的审美价值有着独到的认识,即他常提出的山水画“内美”之所在。“内美”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道艺合一”和美的境界。
關键词:中国;山水画;内美;因素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粹,历史久远。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类的山水画,自六朝滥觞后一直倍受青睐,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主要原因是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山水画造型意趣、构图开阔、境界深远,并因山水特有的品质,更易于中国传统笔墨精神的发挥和主观精神的表达,并得到包括哲学、美学、文学、诗歌、书法、宗教等传统文化的滋养。因此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精髓。
宾虹先生对山水画是情有独钟的,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山水画的创作、研究。从《黄宾虹文集》中可以看出他对山水画的审美价值有着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他常提到“内美就是山水画之美的核心”。“内美实际上就是一种天人合一”,“道艺合一”和美的境界。这也是宾虹先生一生努力探寻和研究,并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的中国画的“内美”境界。
根据宾虹先生关于山水画内美的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较为具体的阐释:
一、山水画中主体因素的“内美”
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是“神遇而迹化”,是作者主观精神的产物,是“有意味的形式。”中国传统绘画不仅要“外师造化”还要“中得心源”。心源即是作者主观的精神、思想、情感、品质学问等。这就是绘画创作的主体因素,主体因素决定着绘画作品之优劣、品味之高低。正如宾虹先生所言:“画品之高,根于人品。多读书、广见闻、有胸襟勤习苦。”“画以人重,亦有道成”。宾虹先生言:“游艺之事,必志道据德依仁。”又说“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各利,艺德修养,名其道不计其功。虽其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处世不见知而不悔。”超然物外、安于寂寞、顺于自然、不媚俗、不欺世,这样画品自然为上,所以他认为“古来士夫名画,不惟天资学力,度识寻常,尤重道德文章之渊深,性情品谐之高洁,涵养有素、流露行间,故与庸史不同、戛然独造”。由此可见,主体因素于绘画创作之重要。
而一个人的品德、学识更是通过个人“修行”方能达到。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宾虹先生在《画学之大旨》中说:“董玄宰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作画。圣经贤传,诸子百家,九流杂技,无不相同,日月径天,江河流地,以及立身处世,一事一物之微,莫不有画。非方闻博洽,无以周知;非寂静通玄,无由感悟。”同时通过借鉴其他艺术之长来发展绘画。比如像宾虹先生所言:“文人画约分三格:诗文家之画,有书卷气,画以气韵重;书法家之画,贵于用笔,以书法为画法,作法如写字;金石家之画,此种画较前两者尤有名贵,因古画於铜器刻石中来,金石家可领会其意味也。”古人云“功夫在诗外”画同此理,画家的画外功主要是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才能使作品有好的品质。正如宾虹先生所言:“一代之中名作如林,其望重当时而传于后世者,恒不数人,要惟道德文章卓然有以自立,千古而下,方为不磨,又言古画宝贵,流传至今,以董巨、二米为正宗、纯全内美,是作者品节、学问、胸襟、境遇、包涵甚广。”又云“画有工匠、士夫之别。工匠之流,其品格不足以世传,如院体之画,不过以迎合私人之意,求其艳丽,缺乏天真,故所作不足贵也。”
因此,品德和学识追求高境界高标准的人,更能将自我精神融入民族精神、融入宇宙精神,并将主体精神和中国山水画结合,使作者精神、民族精神、宇宙精神融为一体,从而真正达到作品与人、社会、自然的大融合大一统。
二、山水画中客体因素的“内美”
老子《道德经·一道生一篇》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的落脚点是指“自然”,而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的本质,一是自然的精神。
宾虹先生言:“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苏东坡又有“记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说,南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含道”给予圣人对自然之性的认识,“应物”则是通过个人的观点察印出来的“物”;澄怀是贤者虚静明清的情怀,“味象”则是以这种情怀体味出来的“物”。因此可知,得自然之神韵,非常人所能及。那么怎样才能发现,体悟造化天地之“内美”呢?宾虹先生曾提出绘画创作有四个过程。其一“登山临水”,观山川之体貌,察山川之性情。“宿雨初放、晓烟未泮,是谓华滋”就是因此得来;其二“坐望苦不足”。1933年春,黄宾虹独自上青城山,不料途中遇雨,但他仍坚持前行。在风声、雨声、水声、松声的交作中,他一边注视着对面高崖山泉,一边吟出“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的诗句。当时他全身被雨淋透,仍浑不在意,依然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与山川产生了不忍分离的感情。其三是“山水我所有”。1933年5月,黄宾虹夜游白帝城,夜山的基调为深黑,月光照射之处呈银白色,且凹凸分明。受此景感染,黄宾虹取出写生本,在月光下摸索着画起速写。此时万籁寂静,一真孤露,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先勾出峡谷岩壁的轮廓,再层层加染,莫不中节。翌日清晨起床,取出昨夜的速写稿一看,不禁失声大叫:“月移壁,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他在《九华山水册》中题识道:“白昼观山川之势,夜阑观山川之趣。”又说:“若天朗气清,万壑自奔腾;若风雪怒号,千山自幽寂。……若于宵深月下,层峦更奇,叠嶂更险。”认为在夜色中,“怪石如兽,青松则如美人矣。”并提出了“江山如画,内美静中参”的理论。宾虹先生在画语录中有段话:“画人物要有神气,画山水要有灵气,神气、灵气都是从物体变化中出来。……当画家处理复杂之现象,要沉着,要具有沙里淘金之本领。……把沙淘尽,把金捡出。这远不够,艺术家还得把自己身上所藏之金拿出来,与沙里淘得之金化合起来。如此,神气、灵气即活现矣。”
三、山水画中本体因素的“内美”
本体即是绘画作品本身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品味。
关于山水画的造型:山水画以意象造型为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意趣,可以更好地使主观精神、客观神韵和笔墨情致有机结合。通过提炼夸张的手法,使画面之形象更生动、更具人格化、更符合“内美”的要求。宾虹先生言:“山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样,有的山峰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泼可爱;有的如老人对坐,读书论画最为幽静。”宋代郭熙亦有这样的比喻:“春山淡怡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意象造型不拘泥于物象的真实,而与人的性格、情操相趋同,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向,使人通过山水畅神写意、寄物言志。
关于山水画的用笔用墨,宾虹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笔七墨:“画笔宜於平、圆、留、重、变五字用功。能平而后能圆,能圆、能重而后能留,能平、留、圆、重而后能变。墨法祗以用笔之法,视其浓淡阴阳之处,运之以和气、静气、斯为得之,画得‘静字诀,此妙品也;‘和字诀,此南宗画之妙品也。‘和字当于能圆、能留处着意;‘静字则用笔用墨之时,不可有矜心作意,亦不可有草率敷衍之意。‘沉着二字,以平、圆、留、重、变五法为之。用笔平,言如锥画沙,不平则挑剔轻浮。‘圆言如折钗股;不圆则妄生圭角,全无弹力。‘留则如屋漏痕;不留则放诞犷野,全无含蓄。重言如高山坠石;不重则风吹落叶,满纸草率。变如锋有八面,字有八法;不变则横画如布算,直笔如布棋”。宾虹先生的“五笔”关系,如他所言:“能平而后能圆,能圆能重,而后能留,能平圆留重,而后能变。”七墨法为: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七墨法是他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感悟自然神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浓墨、淡墨、焦墨实际上是墨的三种深浅层次,古人的墨分五彩里还有干墨和湿墨两种。破墨、泼墨、积墨是指用墨的几种方法。宾虹先生言:“破墨法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破墨法用得好可以使墨色丰富滋润,鲜活生动,也可“充分取得物象的阴阳向背、轻重厚薄之感”和表现草木的欣欣向荣。泼墨法是指用大笔蘸饱墨,恣意泼洒。然后“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泼墨法给人以酣畅淋漓、恣意纵情,自然天成之感。积墨法就是由淡至浓层层堆积,一般是在前边墨干后再往上“积”,求得墨色层次丰厚。除此之外,还有宿墨、渍墨等。宾虹先生曰“画非渴笔不苍,又非渍墨不润。”这些墨法在作品中有时有所侧重、有时错综兼施。宾虹先生言“墨法之妙全在用笔有力,腕底灵活、抑扬顿挫、不疾不徐,墨之光华,自然呈露素绢之上。”这些充分说明了笔法、墨法互为依存,互为渗透,成就了水墨法特有的品格。中国传统道家美学观认为“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美是一种自然至纯的美是一种返朴归真的美,宾虹先生一生致力于笔墨的研究,既继承了传统优秀笔墨之大成,又能在运用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他在绘画实践中,极尽笔墨之能事,使中国画的笔墨功能发挥到极致,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地。
关于山水画的虚实,宾虹先生指出:“实处是指有笔墨处,虚处是指无笔墨处。”实处易,虚处难,虚为内美,凭虚取神,拓实取力,才能达到艺合于道的“内美”要求。实处靠书画功力可得,而虚处则非具悟性和学历难求,因为虚处是主客观之精神于画面之气韵的高度融合。
章法中的问题主要是对立统一的问题。一副作品中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太对立偏于杂乱,太统一偏于呆板。所以处理好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章法的主要任务。宾虹先生言:“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容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相犯,疏而不离。”“能作至密而后疏处,得内美。”再比如“乱而不乱,不乱中又乱。其气脉必相通,气脉相通,画即有灵气,画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又言:“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长短,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为内美。”“天生的东西绝不会都是齐的,”“不齐之齐,齐而不齐,此自然之形态,入画更应注意及此。”因此,主观精神的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神韵,是艺于道合的“真内美”。
黄宾虹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见解,同时又有了解和容纳西方绘画思想的广阔胸怀,宾虹先生言:“画之形貌有中西、画之精神无分中西也。中国画重线条,西洋画重侧影,关于形貌而精神寓焉。”其晚年南返,途径上海作讲演时认为:“将来的世界一定无所谓中西画之别的,个人作品尽有不同,精神都是一致的。”并大声呼吁:“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的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着握手。”这些显示了他对中国画未来何等的自信!他坚信传统艺术的伟大精深和生命力的强盛,尽管这颗盘根错节于古老大地数千年的参天大树上,也有许多残枝败叶,仍无碍它巨大的树干上陆续生发出新枝绿叶。
参考文獻:
[1]上海书画出版社.黄宾虹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2]毕宝祥.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何加林.凝视的空间、浅识山水画境界的契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4]张谷曼.20世纪中国山水画现代转型[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许昌技术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