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背景下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苏敏 董小玉
今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影响,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总体部署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启了线上教学。由“面对面”到“屏对屏”,新的教学形式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线上教学是面对突发性重大疫情的应急之举,却也是面向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目前国内多地陆续复学的背景下,及时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得失,探索适应时代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深入改革意义深远。
本期,西南大学苏敏、董小玉从构建背景、理论要素和实践过程三方面,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作了全面分析;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丽华、金慧颖基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疫情期间特殊学习情境的适应性,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意义,对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积极探索;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宋运来通过对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三个方向。希望这几篇文章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2020年初,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疫情,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总体部署下,小学语文学科利用网络平台开启了线上教学。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线上教学已从单向直播向协同互动演进,由单一手段向多元混合发展,初步取得经验和成效。线上教学是面对突发性重大疫情的应急之举,更是面向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目前国内疫情持续向好、多地陆续复学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应简单回归线下传统课堂,而应充分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深入改革。
一、构建背景
1.时代背景:未来学校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学校不断迭代更新。工业社会以标准化和流水线为基本特征,学校教育注重标准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进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知识获取的渠道日益丰富,知识浪潮席卷而来。机械复制时代的标准人才需求转变为对创新性、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同质化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的变革发展势在必行。从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学校发展主要受差异性、个性化、多样化逻辑影响,实施“翻转课堂”“在线学习”,让每个学生有自己个性化课程和学习的自由选择权等成为必然。
线上教学打破线下教学的时空限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提供自由安排权和选择权;线下的集体教学可实现对线上学习的深化,在面对面的互动生态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集体意识、社会意识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整合了二者的优势,符合未来学校教育发展趋势。
2.政策背景:国家相关政策基本要求
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要求的基础上,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总结了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教学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等。《计划》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强调,具体指出完善优课服务,形成覆盖基础教育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提升慕课服务,提供大规模在线开放精品课程,达成优质个性化学习体验;分批组织遴选1000所基础教育学校开展示范,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遴选1万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等。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国家系列相关政策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支持,为小学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提供了契机。
3.学科背景:小学语文教学变革需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小学语文课程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主张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关注广阔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然而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存在问题瓶颈。第一,虽然学生的语文基础存在个体差异,但由于线下集体教学的时空局限,教师依旧采用同质化内容教学。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个人的独特体验无法得到充分表达。第二,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较为狭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等不足。第三,数字资源利用形式单一,教师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不足。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尝试,符合突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瓶颈的现实需求。
二、理论要素
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非是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簡单相加,而是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基于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定位,对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助推营造个性化、智能化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生态。
1.目标定位: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尤其是语文核心素养,关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人文底蕴的积淀、良好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在素养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小学语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不仅致力于使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能力。其借助广阔的线上语文教学平台、丰富的语文数字教学资源、多元的线上主体交互手段,开阔学生语文学习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端正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教学环境:互联网+物理空间
线上教学空间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跨越了教室这一固定物理空间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传统场域。线上教学空间主要有两类:一是各级各类的大规模开放线上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s,MOOC)平台。如新冠肺炎防控期间为服务学生居家学习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爱学云、爱学堂等,汇聚了优质的小学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包括活泼生动的语文动漫微课和支持回看的语文直播课程。二是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SPOC)平台。如教师依托钉钉、腾讯课堂、云班课、雨课堂等网络平台上传课文范读、字词讲解等微课资源以及拓展资源链接等,学生可在线上自主学习。
线上线下空间的相互渗透,使语文教学空间变得立体、丰富、动态。例如,小学语文线下面对面教学时,可利用SPOC平台同时实现线上师生、生生实时互动。又如,学生线下习作练习前可进行5G(第五代通信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云活动”,对写作对象进行沉浸式观察、体验。
3.师生关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前预设、教学方式选择等基本上都由教师全权掌握,教师的课堂存在性大大增强,而学生的课堂存在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师生之间的存在性成为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学生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搜索快速获得,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方面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拓展了师生互动的时间和空间。师生以学习任务为中心,线上线下联系密切、互动频繁,在广阔的网络空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学生是学习共同体的主体。学生基于自身学情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线上教学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并通过学习反馈参与到教师对线下教学方案的设计。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而是网络空间的学习者以及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线下教学实践过程的组织者、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导引者。
4.教学评价:精准性的数据报表
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更多关注结果性评价,即以期末试卷为测试工具,以分数或等级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评价,多依据教师的个人主观印象。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催生了教学评价主体、方式、过程、内容等的变革。部分SPOC平台评价主体、方式多元,可采用教师评价、助教评价、组间评价、组内评价以及混合评价等,并将评价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借助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部分SPOC平台具有学习行为分析功能,能够完整记录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师生互动、集体参与等动态学习数据,生成精准客观的个人学习情况数据报表以及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数据报表。数据报表以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比以及图片辅助说明的方式,将教学评价变得即时化、动态化、可视化、过程化、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
三、实践过程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旧知巩固、新知讲解、作业点评等教学过程集中于线下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重构了教学过程,“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师生的教学互动行为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本文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以及SPOC平台“云班课”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实践过程。
1.课前:学习任务导向,学生线上自学,教师梳理问题
课前是线上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研读课标和教材,设计并发布线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应契合课文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覆盖基础知识点,并置于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如果是小组合作类学习任务,还应进一步分解任务,合理安排协作分工。例如,在“云班课”的“作业/小组任务”发布《飞向蓝天的恐龙》个人线上学习任务“假如你是恐龙博物馆的解说员,请你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里的学习任务包括四个基础知识点:一是认识“钝、仅、描”等12个字,二是会写“笨、钝、谈”等15个字,三是理解“点睛之笔、茹毛饮血、天之骄子”等词语,四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同时,教师在附件中上传可供选择的数字资源,如电子教材、微课、学习路径及学习方法指导语音等。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及线上教学的独特性,这一阶段要求“知识的组织单位变小,适应输出方式的弹性,满足学生接收的现实条件”,音视频都应尽量简短,总时长不应超过15分钟。
第二阶段,学生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时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等。例如,字词的掌握可通过查询网络词典或观看微課实现。微课可支持回看,还可支持不同倍速的播放,满足不同语文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学生可利用“云班课”的私聊功能,就所遇难题与同学、老师进行即时沟通。对学生提出的“中生代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猎食性恐龙”等个性化问题,教师还可在“云班课”创建“轻直播/讨论”,让学生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方式参与问题讨论。
第三阶段,教师查阅学生所提交的作业,根据质量差异给学生增加不同的经验值并进行个性化反馈,从结构、语言等方面梳理作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整理学生所反馈的其他共性问题,如“为什么说鸟类起源于恐龙而不是其他动物”等,有针对性地调整线下教学方案。
2.课中:延伸学习任务,深化课文学习,线上线下互动
课中是面对面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工具等。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课前共性问题的解决以及课前学习任务的深化、拓展。《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前学习任务是学生能够大致清晰地介绍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课中学习任务则进一步要求介绍时用词准确、简明扼要、逻辑清楚。教学活动应聚焦教学目标展开。例如学生可通过分析文中关键词句,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的语言特色和逻辑清晰的表达结构。又如,可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对课文第四自然段进行仿写训练,深化学生对总分结构以及多角度正反对比表达技巧的理解。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应丰富多元,可综合运用生师问答、个人汇报、小组合作、主题辩论等。教学工具方面,“云班课”相关功能的使用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提升课堂有效性。例如,可使用“随机摇一摇”“举手”“抢答”等多种方式创设学生发言机会;可使用“云班课”的“头脑风暴”发起主题活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对问题的自主表达以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可发起“测试”活动,完成相关问题的当堂测试,客观题测试还可进行计算机自动评分。
3.课后:线上巩固复习,自主拓展学习,动态数据评价
课后线上教学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课后答疑,学生就课堂上未理解的问题与教师在线互动。二是巩固复习,学生在“云班课”的“资源”板块学习教师上传的巩固复习类数字资源,例如恐龙演化为鸟类的思维导图、课堂小结性质的微课等。三是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可以是对课前作业的优化,如学生修改完善自己课前所写的解说词;也可以是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如学生小组合作以简笔画形式绘制恐龙演变成鸟类的系列图。作业上传后,教师进行个性化评价或生生互评、组间评价,教师在“资源”板块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四是拓展学习。教师在“云班课”的“资源”板块上传拓展资源,例如《恐龙的秘密世界》电子书、恐龙家族的图片包、相关资源链接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五是拓展讨论。利用“云班课”的“头脑风暴”或“轻直播/讨论”进行拓展主题的讨论,如“课文介绍了飞向蓝天的恐龙,那么有没有潜入海底的恐龙呢”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此外,“云班课”记录并分析所有学生的动态学习数据,以每项的班课平均值为参照,对学生的总体学习状态和不同类型活动的学习状态进行量化诊断和质性评价,将近期进步较大、收获点赞数较多、课堂参与较少、查看资源较少等特殊情况学生的具體信息精准推送给教师。学生可查询个人的综合评价以及课堂表现、点赞加分等情况,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课后反思;教师可通过分析班级整体学习情况数据报告以及参考“云班课”的信息提醒,对个别学生进行激励、指导或干预,并对后续的线上线下教学方案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