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笔”影响下的教学反思

    周桢普

    摘 要:“新工笔”的成功使我国的工笔画再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对各大院校的工笔画教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只看到了“新工笔”画家的成功,却忽略了画家背后的文化积累,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显得削足适履。对于“新工笔”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应对当前我国工笔画教学现状进行理性反思并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懂得明辨美丑、去伪存真,在绘画上能够越走越远。

    关键词:新工笔;审美;价值观;心态;引导

    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也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如今的艺术家们开始着手从作品中体现艺术本体的审美艺术功能。作为艺术创作中的主体,他们重新以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生命,重新去审视人们所处的世界,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去感受自然、感悟社会、体验人生,去思考自己在这个社会的存在。

    一、江宏伟的脱颖而出

    1987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场“花与鸟·八人画展”,在这场画展中,江宏伟的作品以静谧优雅的风格脱颖而出,打破了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形式。江宏伟早年的作品造型多以写生自然为依据,设色上与当时工笔绘画中按部就班的紅花绿叶赋色定律相悖。色彩加入了灰色的成分,使画面色调统一为一个沉稳的、雅致的氛围,突破了传统工笔画呆板的设色。只是在技法上还存在着对某些传统桎梏的顾虑以及自我表现形式的不够成熟,画面色彩繁多却未能将画面色彩协调一致,运用的肌理技法过于直白却未能很好地将自己的内心抒发。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画家对自己的不断完善提升,江宏伟近年的作品不管构图、造型、色彩还是画面语言、意境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蜕变。一方面,作品中的构图更为精细考究,造型往往在自然的基础上添加了作者本身对物象的斟酌思考,设色巧妙地协调好了画面色彩的饱和程度以及色块之间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画面中的精神内涵与宋人花鸟画中传统精神高度一致。宋画之美从不是对自然万物的再现,而是作者对自然的一种亲身体验。从江宏伟的画面中能让人体会到他沉迷在一花一草间,用心去经营着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强化了个人的视觉体验而淡化了物象的生命状态,作品符合了中西方的审美且有自己的独特和创新。

    二、 “新工笔”画家的崛起

    八五新潮过后的90年代,以江宏伟、徐累、周京新等人为首,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中心,培养出了大批工笔界的新生力量,在江浙沪一带首次出现了“新工笔”的风潮。迄今为止,崔进、雷苗、张见、高茜等优秀的南艺毕业生仍然是工笔界的主力军。而他们能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除了处在一个新工笔产生并发展的“核心地段”外,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体验,使得作品更为个人化并具有一定的深度。

    母亲是南艺教师的高茜一路的升学考试都是水到渠成,从高考到考研都是毫无意外顺利通过。由于一直过着这种安逸的生活,高茜早期的作品画面大多是娴静的、素净的,画面常能让大家感受得到那种安闲而又无所事事的少女情怀,与她当时的生活状态一致。高茜本想着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顺利留校当一名大学教师,可是却未能如愿,在父母的膝下晃荡了半年后只身漂泊到了上海。生活的剧变使她的作品由先前的《牡丹图》《蔷薇图》逐渐变成了《若屐若梨》《想飞的鱼》《忧郁症》。高茜此时的作品明显发生了思维上的转变,脱离了先前单纯的对物象写生再用个人审美简单对画面进行协调处理的状态,画面主体由先前的花卉草虫置换成了日常器物,镜子、香水瓶、台灯、高跟鞋等在以往工笔花鸟画作品中未曾作为主体单独出现过的物件,灰色的画面基调贴合了她当时的心情。构图多为物体居中,处在下方的桌布加入了诸多条纹或嵌入以花卉、蝴蝶为主的纹样图案,梳理条纹和纹样的时候让她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有种隔靴搔痒的快感。此时的高茜已经成为了新工笔界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得到诸多评论家的肯定。高茜近期的作品《玉交枝系列》《花笺记系列》《游仙窟系列》等,又将原先的构思立意做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收起了先前画面中直露的外层华丽,祛除了杂质,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中心构图,巧妙运用了传统而又带着个人审美的构图形式。画面更多体现出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物象的美感做到纯真,使它们成为一种有质地的美。

    雷苗的作品以独特的构思与奇妙的“花卉-玻璃器皿”组合作为搭配,很快在工笔花鸟领域崭露头角。早期的作品如 《桌上的花与鸟》《初阳》等与当时众人所熟悉的工笔花鸟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而画面中特有的情愫与作品中鲜明的个人符号也为她的作品开辟了一条通往存在的精神之路。将本科设计专业的理念与工笔花鸟画进行了适当的中和,用上了儿时梦境的丝网将彩霞、落花、飞禽一一兜进作品的画面中,此时雷苗的作品有着明显的特点:因为外界的“躁动”,才渴望将自己“隐匿”,用情感作为作品创作的铺垫,用渲染氛围的方式来为自己创造一个内心渴望的精神乐园。而这种创作的初衷往往也会因为体验的单纯而在创作的后期出现乏态,感情的丰富不代表感觉的敏感,而对画面塑造的敏感往往需要更多的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从作品上看,雷苗前期的绘画大多是在室内进行的,是静思之后为自己创造的精神上的桃花源。而到了2000年,《无瑕》《浮光》等一系列雷苗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中,再也见不到先前作品中繁复宏大的场面,画面也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夸张的情绪,恰如她的导师江宏伟对她作品的评价“从营造梦境转化为如梦般的体验”。在《浮水印》系列、《百宝箱》系列等创作思路逐渐明了的一系列作品中,雷苗对画面的细节刻画得清晰了,色彩也逐渐变得单纯,从画面中观众们都能感觉得到她对周边物象敏感的体验。尽管她的画与先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那份梦境般的理想还是会从潜意识中渗透出来,使她的作品有一种非现实的因素存在。

    三、“新工笔”的成功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随着诸位新工笔画家的成功,“新工笔”在绘画中成为一个时髦的字眼,在各大展览中不断地展出,作品价格也在不断攀升,甚至出现了“一纸难求”情况。与传统工笔画相比,新工笔作品的创作周期更长,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有了明显的突破,作品更多体现了现代绘画的观念性与实验性,描绘的多为人们所熟知的社会现象,容易引起共鸣。而当今“新工笔”已慢慢陷入了形式千篇一律、表现方式雷同的僵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看到了“新工笔”的成功但未能在认识、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因材施教,统一地将学生培养成所谓的“新工笔”模式:靠固定搭配调制出来的灰颜色,缺东少西的留白构图,简单地从宋元工笔画中借鉴或是照搬等。这样的教学方式短期内确实能够让学生的作品看起来有别于传统的工笔画,但并非长久之计。一方面,当今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通过阅读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也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一昧地模仿画家的构图模式和创作思维也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在绘画中迷失自己的方向。艺术是一种开放性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但凡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有深度,有意境,且不易被他人复制,这样的作品才具有永恒性。作品的好坏与否历史和后人总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若光靠一时讨巧的图式和表面的色彩去取悦观者,就如同当前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虽得一时的流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一定内涵与深度的作品往往难以得到长久的传颂。

    四、新工笔影响下的教学反思

    近年来,“新工笔”作品蔚然成风,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于“新工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我们应当进行理性分析。从积极方面来说,“新工笔”作品大多带着画家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造型色彩符合当下审美,是我国工笔画领域的重大突破。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众人一直对工笔画虽工亦匠、甜俗媚气的传统认识,使得我国的工笔画水平发展到仅次于两宋时期的另一个高潮。而徐累、江宏伟、张见等画家的成功,也催生了大批画家一股脑地跟风把作品表现为所谓的“新工笔”风格,使得当今国内出现“新工笔”遍地开花却又良莠不齐的现象。很多对着“新工笔”作品进行“拆分、改装、重建”后的作品并没有经过仔细斟酌,表面上画得与画家模棱两可,实际画面的精神内涵却十分空洞,这也对学生们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导。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对学生个体感受的尊重比所谓的技法和风格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及时对当前工笔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反思,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及良好心态的培养。能让学生懂得明辨美丑、去伪存真,在绘画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且越走越远。

    (一)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天性,强调学生的个体感受。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事物不同,对同一事物必然会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真实的感受是时代赋予个人的一种经验,生活的时代不一样,感受也就有所区别。若是教师把他的感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感受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有想法的学生肯定会觉得这样的做法会显得削足适履,因为他有自己的感受和决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发现自己的特质,并学会去粗取精,将自身特质恰当地运用在作品中。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鼓励他们自己去实验、去尝试来证实自己的想法。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也许会经历很多的失败,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应善于发现,然后协助他们祛除杂质,使这种表现成为学生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同时还应该注意自身语言水平的提高,从而在教学中无形地消除学生对绘画的抵触心理并培养学生在绘画上独特的个性。

    (二)审美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引导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对学生审美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对学生正确引导,使带有学生自身色彩的审美能真正成为作品中的一种实际思想,并成为他们生活中一种高尚的追求和爱好。对于教师来说,每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它特有的基础方式,而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审美理想,应把审美作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或素养来进行培养并纳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任务当中,在教学中努力协助学生发挥属于他自身审美愿望的可能。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当下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只有极少的学生能够抱着平和的心态来面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笔画,而这也是整个美术教学体系所带来的结果。自考生考学入校就读开始,学校课程的设置,学生学画的过程,几乎雷同的审美观念决定了这些从学院走出来的大學生先要做足功夫,打响自己的名声,因为社会对你认可的标准是你的作品是否入展或获得了奖项,大家都很明白并重视这一点,参展的作者也会很认真去准备,会不惜一切代价把画画好,因为当时他的名气还不够大。但是,学生这样做未必能使自己在绘画这条路上走得长远。他们还得花更多的功夫去理解绘画的本体语言,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去往这个方向发展并走到一个自己应有的高度,因为他们还很年轻。而就短期而言,参展获奖的好处就是你一旦在社会上有了点名气之后,社会就会对你的作品需求量陡增,如果你还是保持以往精工细作,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一幅工笔作品,肯定无法满足如此大的社会需求,这样你就会转变自己的作画方式。一旦转变,也就基本上宣告了在工笔画这方面的终结,慢慢地远离了工笔画的道路,逐渐放弃了对工笔画的创作,再也走不回来了。

    (三)阅读

    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作品格调的重要途径。高茜的作品在技法方面虽是简单的传统工笔的分染、填涂,但画面中体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却是如此的耐人寻味,这得益于画家对阅读的独特体验以及对书籍中各类经典图像和文学典故的积累。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读书不应抱着太大的功利心。很多学生读书都是看所谓“有用”的、符合他们考试的知识,跟兴趣连接不上。而很多的人由于阅读量太少,导致眼中的美景难以在作品中升华。例如写生桃花,如果能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那种感觉,或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心境结合对桃花的个人理解运用到画面上,作品就脱离了普通的对物象描摹的绘画状态,画面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四)思考

    思考,则是将阅读体验运用到绘画上的体现。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严密的思考之后才得以诞生。“新工笔”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画家在认识和了解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艺术修养对画面内容形式等元素做出有意识的重组,作品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与情感体验,画面的构思、内容和技法都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元素。例如徐累作品中的青花白马组合、张见作品中引用《红楼梦》中的典故等。而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在绘画上独立思考的引导。例如在具体的花鸟画创作中,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个物体,我们看在眼里的时候觉得它很美,可一旦其画出来的时候却觉得它与想象中的美存在一定的差距。那是因为我们用眼睛观察物象的时侯,视线始终是流动的,视野也是宽泛的,目光可以随着我们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最后物象留下的是一个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取舍之后的较为综合的印象。但在具体画某个物体时,并不像我们印象中所感受到的那样,此时就需要对画面进行思考并作出适当的主观调整。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将自己的阅历、情绪、感觉化作画面的一种氛围融入进画面,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觉状态,用感应去吻合自己心中的审美追求,既然是自己心灵感受到的,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则必然在表达作品的时候带着自己自身的特点。

    (五)欣赏

    欣赏的具体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对其他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文学作品的欣赏,并与阅读、思考相结合,形成个人独立的审美观。一方面,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有意识的了解和赏析。学生感兴趣,才能投入精力对研究的对象进行了解、欣赏、思考、最后消化,形成自己对美的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更多地欣赏其他领域的作品,例如舞蹈、音乐等。如果说绘画、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舞蹈、音乐作品却往往能在瞬间打动人们的内心。习惯了以往的美的形式,久而久之往往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或是厌倦于过去形式的一成不变,这时候我们的欣赏对象也许就需要作出适当的改变,而内心某一刻的触动,往往都能成为创作最初的灵感。绘画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很多时候,它是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以及作者自身体验的归纳总结。在教学中,只有拓宽学生的欣赏面、提升他们自身的审美层次,学生才能明辨美丑,去伪存真。

    (六)传统

    教师鼓励学生多看、多思,拓宽欣赏面,明辨美丑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传统,以自然、生活为书,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的道理。传统是一个焕发着自由生机的活生生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将人束缚、禁锢的枷锁。能延续下来的传统、被人沿用至今的好的文化都是一种贯穿心灵的永恒。对传统的认识应该是我们通过赏析、理解曾经出现过的名家绘画作品,理解体会他们的审美理想,并通过他们流传下来的作品去体会他们当时的心境,知往鉴今去引导感受我们当前存在的这个客体世界。所以这样去理解传统它就不会是一种教训和规范人的学说,而是一种富有生命的,你自愿去投入、理解和感受的精神状态。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正视传统,笃学不倦,在写生中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客观物象对自身的启示,以自己对自然界的花鸟鱼虫和生活万象的认识,逐渐削弱共性的表现模式,将个人感受和塑造方式相结合并做多种尝试,逐渐组织具有个人特质的表达语言,将他们的自我表达精神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

    (七) 心态

    在工笔绘画中,慢,即是快。对物象的细心观察,对细节的仔细刻画,都是为了能够有条不紊地把创作完成,反之,则是始乱终弃。因此,心态在绘画中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笔画的学习过程较为单一,多为勾填点染以及一些常见的肌理技法,而绘画进程也极其缓慢,十天半月的描绘也仅仅只是初见端倪,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静不下心来绘画,而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学生的良好心态。工笔画的创作并非一朝一夕,对技法的掌握更是需要做大量的练习方能达到娴熟,而更重要的是心态的培养。应理性面对他人的评价,绘画的过程往往是作者自身的体验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抒发,具有明显的私人色彩,面对他人的指导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畏惧走弯路,很多创作上的问题只有自己去经历过,再回过头来仔细端详自己的作品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创作的过程无非就是一种表达,从一个生疏的,然后又慢慢协调过来的缓慢的、无比微妙的过程。需理性认清自己,不应把参展拿奖当成衡量自己绘画成败的唯一标准,让自己剑走偏锋。在没能将画画好之前,一味去追求参展获奖成名,对于绘画来说确实是本末倒置,尤其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笔画,我们都应该保持平常心。过于注重绘画之外的物质需求,则容易蒙蔽了绘画的初衷,“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而万事皆有度,创作与生活不能被功利心所左右。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与修炼实际上是一个祛除杂质的过程,一遍又一遍地擦去蒙尘、剔除瑕疵,到最后把纯净的潜质与闪光点慢慢地显露出来。这个过程非常漫长,需要我们放下心里的功利,因为做学问做研究永远无法像做生意一般一夜暴富。如果我们选定了学术这个人生目标,就应当保持厚积薄发的心态,不要轻易改变,或动摇目标,否则会耽误了时机,错失了发展的好机会。

    (八) 共性与个性

    在工笔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在绘画的共性和个性中协调好自己。创作只有具备有个性特点才会有价值,對于成长与学习中的学生而言,他们还处在个性的形成阶段,离成熟的个性表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去肯定,有意地培养学生们的个性是教师在创作教学中的着力点。在这方面,教师应把握两点:一是对于共性的基础不要依赖,更不要否定。二是对于标新立异既不要过,也不要没有意识,当下流行的“新工笔”亦是如此。对历代工笔画进行赏析,了解并从中抓住工笔画的共性,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讲究物理法度。而在写生中,教师也应对学生的个性进行适当的保留以及培养。写生最初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视觉上的观察能力以及训练他们的造型能力,后期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主观的视觉上的感受力,让他们发现所观察物象具有的可表现的特质,使他们自己的感受与所观察到物象的属性相结合,从中创造出超越物象自身的、符合他们主观感受的、具有创作性的图式。

    (九)自我修养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做一名有自我、有修养、不会因外界随波逐流的画者。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纸质书刊被各式各样的电子刊物所代替,而传递在其中的知识却未曾改变。广泛阅读,体会经典刊物,思考人生的道理,体验字里行间的意境,在文字中找到一个可供自己思考的空间,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境界,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在创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意识,对自己已有的形式语言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从中探索、构建能体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文化修养水平的艺术形式语言系统。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使最终完成的作品能通过绘画语言展现出自身的艺术修养。只有加强学生各方面的修养,对已有知识不断进行梳理和积淀,他的才华才能在绘画的领域中得以展现。取益在广求,学识越广博,修养越深厚,则画意越是精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平静与从容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在对自然的感受、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对学生来说,保持平静与从容的心态去进行艺术创作能够使他们远离世俗的干扰,有条不紊,不为名利,保持内心的那份淡泊与宁静,使艺术作品达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宁静、从容,在这个纷繁的社会中保持自我,不因外界随波逐流,是教师应该让他们明白的道理。

    五、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个人修养和审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工笔画已经走出先前萎靡的状态,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当代工笔迎来了题材越来越丰富,与各个画种之间的界限越来模糊的“新工笔”时代,“新工笔”在我国工笔画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我国各大院校的工笔画教学。当前,高校工笔画教学面临着新老教师的更新换代、传统绘画模式与现代表现技法之间的抉择,希望本文能以笔者的一己之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将来的教学中,笔者也会不断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与研究,用心发掘和培养美术人才,在创作中与时俱进,将传统工笔画的精髓与当代审美紧密结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当代工笔画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江宏伟.当代名家艺术观:江宏伟(教学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22-26,70-76.

    [2]高茜.新工笔文献丛书·高茜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26.

    [3]雷苗.新工笔文献丛书·雷苗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25-35.

    [4]孔六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技法》课程教学与创作研究系列:春秋花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3-65.

相关文章!
  • 高概念类型片的叙事探索

    陶蕾伃《天才枪手》是一部讲述泰国贫穷家庭女孩试图通过智慧,将人生翻盘故事的影片。该片以真实事件为原型,混合了诸多时下最流行类型片

  • 恽寿平探析与我的个人创作

    樊桦【摘 要】本文主要探索研究把没骨花鸟画推向顶峰的这位画家——恽寿平。文章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对恽寿平花鸟画进行探索剖析,然后论述他

  • 《瓦卡伊声乐练习曲》的“进阶式”

    曾睿娟摘 要:传统的练声方式常常使学生在练声与演唱作品之间出现“脱节”现象,产生会练声但不会唱歌,或是只有声音,没有音乐的状况。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