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琵琶行》的散文化特色
高桂林
【摘 要】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卓越的表现技巧。本文从文学形式的角度入手,对作品的审美特质作了深入的分析论述。
【關键词】白居易 《琵琶行》 散文化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是我国音乐描写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表达技巧。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元和十一年(86)。当时作者被贬官在江州任司马。一年的江州生活使他对政治的腐败和吏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刻的体验。这年秋天,他在江边送客时遇到了长安故妓,这位富有艺术才华的琵琶女的悲惨身世,触动了他的心事,遂写下了这篇享誉千古的诗篇。诗中记叙了这位歌女的一生经历及其出色的技艺,对她年长色衰,从良嫁人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并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情的共鸣中,抒发了被贬谪的苦闷和悲哀,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这首诗突出的成就就在叙事和描写方面,像一篇韵律性很强的写人散文,朴实浅近,形象生动。
第一,叙事和抒情的巧妙结合,是典型的散文笔法。在叙事的过程中渗透了对琵琶女的同情和真挚眷恋,既刻画了琵琶女的心理活动,也流露了自己的感情。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便把一个女子的迟疑,羞涩,难以忍受独守空船的寂寞和不便于外人见面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的刻画出来了。又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这些叙述都是人感到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体贴和理解。诗中穿插的景物描写也起到了渲染感情的作用。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开头抓住了秋天特有的景物枫叶,荻花,使人感觉到秋天的萧瑟,清冷,渲染了送别时悲凉的感情基调。又如“绕船明月江水寒”书写琵琶女的孤独与寂寞。如“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通过写自己的居住环境,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凄凉。这都是诗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琵琶行》叙事详略得当,虚实的变化,脉络分明,也是散文化突出特点。诗中从秋月送客写起,由“举酒欲饮无管弦”引出琵琶女弹奏的乐曲,写的非常的简单,对音乐的描写只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很简略,并没有写音乐的美妙,但我们能从这一句中感受到音乐,侧面烘托了的美妙动听,而接下来,作者详尽的写了音乐的乐曲,区中的变化,弹奏的技巧,感情的起伏在音乐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接下来又是简单的交代和过渡,只用四句诗说明音乐效果和琵琶女的收弦拢拨、整理衣裳的动作。接下来琵琶女介绍自己的身世用了二十二句诗,详尽写了她年轻时在长安时的欢乐生活,紧接着诗人自述在浔阳的一年来的寂寞苦闷的生活。诗人感觉自己和琵琶女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于是有了第三次的演奏,诗人改用略写、虚写,只用“凄凄不似向前声”就交代了这次演奏的音乐,随即结束全诗。
另外,《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对音乐的描写灵活自如:形象的比喻使诉诸听觉的过耳即逝的音乐有了立体的形象,活跃的生命和鲜明的色彩。乐曲本是听觉的艺术,作者发挥它丰富的想象力,把音乐与人们在自然界所熟悉的可见可听的美好事物联系起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听其音。作者对音乐的描写用了用了三种手法:首先是比喻,如他用一连串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音乐急切愉快的调子。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等日常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形象的描绘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其次《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用了听者和弹着的感情共鸣,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等,其精彩之处,作者不是为写音乐而写音乐,描写音乐也是为了表现这个“情”字,乐为心声,乐曲的跌宕起伏,正是琵琶女感情的表述。诗人有着和琵琶女一样的心境,所以音乐中也有作者的情感,所以在音乐中有琵琶女的形象也有作者的形象。再次,白居易不但写“有声”,他还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来衬托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乐曲效果,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我们常用“诗化的散文”来形容散文的优美,而《琵琶行》则可用“散文化的诗”来概括其朴实自然、描写生动的艺术风格。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