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阳:与野生动物“共舞”

    王新同

    

    

    

    佛坪县地处南北分界线秦岭的南麓,1993年出生的刘思阳,家就在秦岭深山处。生活在这个全世界最容易看到野生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的地方,使刘思阳从小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更幸运的是,刘思阳有两位亲戚:雍严格先生是著名的秦岭大熊猫研究专家,老一辈的自然摄影师;他的儿子雍立军则是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他们经常给刘思阳讲故事,也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小时候,刘思阳想当一名记者,家里的相机是他的玩具。那是一台佳能的便携长焦相机,有点沉。“自然摄影可遇不可求,所以我拿着相机,做好了随时拍的准备。”他说。

    遇上放假或者有空闲,刘思阳就到学校附近的山沟去拍片子,每天琢磨着怎么拍好照片,昆虫硕大的眼,飞蛾翅膀上的鳞粉,蛇妖娆的信子等等,都成了刘思阳镜头下的主角。而秦岭那块秘境,也被刘思阳悄无声息地揭开了面纱。

    发现秦岭雨蛙

    2010年7月,被雨水冲刷了一夜的秦岭深处,萦绕着一股神秘的水雾,刘思阳一大早就上山拍摄了。他遇到了一只翡翠色晶莹剔透的小家伙,正蜷缩在一只蜻蜓停靠的草叶丛里。他将镜头对准了它。没想到这次邂逅,会延续之后五年的“浪漫”追随。这听着,就像是一个爱情故事的开头。

    回到营地后,刘思阳立刻将照片发给北京中科院研究两栖爬行动物的专家,才得知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蛙类—秦岭雨蛙。

    秦岭雨蛙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已经多年没被发现、更未拍摄到实体了,是难得一见的生物。“雨蛙只有3厘米长,仅仅在三十多年前本地的研究所对其有过标本记录,从没有活体影像记录。”刘思阳因此幸运地成了我国捕捉到秦岭雨蛙影像的第一人,当时,他刚刚初中毕业。

    “它好像一个被树叶托起的玲珑剔透的工艺品。”拍摄的时候,刘思阳被雨蛙的美所震撼,并不知道这是珍惜物种。了解之后,他没有激动,反而伤感起来:“为什么三十年间都没人去关注过它和它栖息过的环境呢?”

    从此,每年夏天,刘思阳都要回到秦岭去寻找秦岭雨蛙,观察它们的活动。他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就是用生物影像的方式去探索并揭开秦岭雨蛙的生活历史。

    每年的5月到8月,是秦岭雨蛙繁殖期,适逢放暑假,刘思阳白天睡觉,夜幕一降临就去寻找并拍摄雨蛙。“每一次拍摄,记录行为就会多一点,我想记录齐全行为,汇集成它的生活史。”刘思阳解释,动物和人一样,有着成长、交配、繁殖等完整生活史。

    从2010年第一次拍到雨蛙,刘思阳已经陆续拍了六年。他的镜头下,呈现了更多雨蛙的形态,从蝌蚪到长成青蛙。

    通过几年的追踪拍摄,现在刘思阳对雨蛙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栖息环境有了很深的了解,这也让他坚定了做一名生态摄影家的信念。

    随着相机里图片的增多,刘思阳的思考也越来越多。“秦岭雨蛙很小,容易被人忽略,我想即便没有了它,地球也会照样转。可是如果真的消失了,它就只能成为我们书里翻过去的一页了。生物的多样性逐渐单一,生命渐渐变得苍白,而我们只能在接受现实的同时,为它的消失而叹息、遗憾。”他认真地说。

    野外历险

    高一时,刘思阳入选了中国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野性中国(Wild China)创始人奚志农创办的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成了最小的营员。

    当时,训练营去了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在训练营里,刘思阳不仅受到奚志农的鼓励,还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包括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所长徐健。

    “徐健老师不仅在技术和摄影思维上指导我,还鼓励我学习生物学、说英文。因为他的鼓励,我参加了英国BBC野生动物摄影年赛并入围。”刘思阳感激地说,这些国内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军奋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努力,用影像展现自然的美丽。

    刘思阳曾和几名生态摄影师结伴去海南三亚周边的热带雨林拍摄。“不是下雨就是台风,我们去的地方连当地人都不愿意去。上山的收获寥寥无几,还经常摔跤。”对于他们来说,到达目的地只是第一步,拍摄野生动物基本靠运气。“为了一张好照片,我们经常是在水里、沼泽地里拍摄,还得一动不动,有的时候蹲久了或者趴久了,起身时都撑不住了。”

    刘思阳不喜欢说外出拍摄的苦,在他看来,自然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就在备受打击的海南之旅中,当刘思阳和同伴再次骑摩托回到热带雨林中,看到了海南最大的瀑布。“我们下到瀑布的底端,在旁边的一棵树上拍到了二十五种蝴蝶。在筋疲力竭、想要退却的时候,大自然给了我一个大惊喜,让我更难忘更沉醉。”这些苦在刘思阳眼里,是一种“乐此不疲”。等待,让他有更平和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013年,刘思阳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经济学的专科生。入学时,他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生态摄影师了。长期去野外,他也成了一个不怕吃苦的男子汉。

    上大学后,每年的寒暑假,刘思阳都积极和其他摄影师们一起探索自然。大一暑假,他参加了IBE组织的四川老君山调查。“去老君山野外,感受蜀道难!夏季阴雨不绝,接连几天都碰不到好天气。走在湿滑的泥巴路上,一路连滚带爬到达山顶,没有电也没有信号。”

    寒假的时候,刘思阳又回到秦岭去拍摄生物影像。生态摄影师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陌生而又危险的职业。刘思阳是把探索大自然的不确定性,当成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2014年冬季,秦岭冷得彻骨,高山草甸上的积雪淹没了膝盖,同行的三人踏雪而至,却没有寻找到动物任何踪迹。在零下18度左右的深夜里,他们只能拿雪水煮粥来取暖。顶着凛冽的寒风,他们整整走了一公里才找到柴火,勉勉强强熬过了那彻骨的寒夜。

    至今,刘思阳脑海里仍然清晰地呈现出这样一幕景象:他躲在很厚的睡袋里依然觉得是彻骨的寒冷,甚至流下的眼泪都会瞬间结成冰。第二天醒来一看,裤子更是被冻成了硬冰块,登山鞋被冻成了硬邦邦的冰坨,穿着它们,刘思阳在雪地里直跺脚。那种感觉,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记。

    在野外拍摄,艰辛是小事,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一次拍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羚牛,为了拍出最佳效果,刘思阳选择了正面拍摄,他一步一步朝着羚牛群靠近,突然有几只羚牛注意到了刘思阳的动静,情急时刻,他凭借多年野外拍摄经验立刻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他太清楚了,如果这时候惊动了羚牛群,这些肌肉感爆棚的大型食草动物瞬间会将他压成肉酱。他趴在草地上那十几分钟,整个世界都停止了,他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心在疯狂地跳动着。

    还有一次,刘思阳和几位摄影师进秦岭拍摄,大家正聚精会神地对焦呢,突然听见身后有动静!刘思阳回头一看,一头野猪窜出草丛,径直向他们扑来,大家顿时散开。野猪选中两个同伴为目标,一直追到山顶,同伴见无路可走,索性抱头屈膝,滚下山坡,但身后的野猪没刹住,直接飞了出去,呈抛物线掉了下去。事后,大家找到摔死的野猪,已经摔成了肉泥。

    刘思阳还遭遇过有毒的秦岭蝮蛇,当时他离得很近,蛇感知到了人的温度,立马攻击他。“还好它当时撞了一下镜头,我赶快把手缩回来。如果真的被攻击,就很危险了。”

    刘思阳喜欢把自己拍到的东西放到网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也有不少网友向他请教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什么时候去秦岭最合适?”刘思阳说,“秋天去最好,动物多,植物也非常漂亮。”“这棵冷杉树为什么是断的?”“因为在秦岭,强壮的羚牛会靠在冷杉树上蹭痒,把树皮蹭掉了,就导致树木枯死断裂了。”

    分享中,刘思阳看到了影像的力量。“拍照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影像是最直观的,一看就知道。有了解才会有热爱,有热爱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行动。”刘思阳说。

    秘境守护者

    从刘思阳的工作照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趴在沙地上,一手举着相机,一手举着闪光灯,聚精会神地拍摄;或者扛着笨重的三脚架、微距长焦镜头,攀登陡峭的山岩。有时候必须在野外住上个把月,当地人的小木屋、老乡的牛棚都是他曾经的栖居之所。

    拍摄野生动物就如同特种兵一样,要潜伏伪装,整个过程充满艰辛。说起在野外遇到的趣事,刘思阳印象最深的是拍摄金丝猴。“有一次拍金丝猴,金丝猴竟然用手来摸我的镜头。”

    谈到拍摄会不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刘思阳说:“我会给镜头套上迷彩外套,在野外尽可能穿迷彩的伪装服,也让动物尽可能不发现我。”现在,刘思阳不但学会了怎么在野外进行安全有效地拍摄,还学会了怎样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更明白了一件他不得不去做的事,那就是宣传环保。

    在秦岭拍摄期间,刘思阳沿着山脊线走,离垭口还有半公里,远处的几声枪声和犬吠迅速吸引了一行人的关注,他们立刻朝着枪声传来的方向走去。那天,暮色已晚,又在大雪中前进,实在是难上加难,可是总觉得有种莫名的声音呼唤着他们继续走下去。在几经周折后,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看到眼前的一幕,他们惊呆了,两只羚羊被剥了皮,留下了两颗头颅被抛弃在雪地里,羚羊眼角的血被寒风冻成了冰。那天正是大年初五,刘思阳无法理解,正值过年,真的有人那么急需野生动物的肉来填补自己的胃口吗?在那一刻, 刘思阳没有恐惧,更多的是心痛和反思。

    从那之后,刘思阳开始转换了一个新角色—秘境守护者。他的镜头不仅是用来记录最美的景色,还要记录最残忍的杀戮;他要尽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然,即使这力量很微小,这条路也很长。

    在大学里,刘思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和同学共同成立了环保摄影协会,积极投身于生态环保的宣传工作中。他几乎每个月都在学校公共课堂举办讲座,进行环保的宣传。他在新华书店、南京市婷婷聋童幼儿园等校内外公开场合开展公益讲座30多场。

    刘思阳觉得,惟有让大众了解,才能为大自然赢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在讲座中,他经常告诉大家:不要觉得自然协会就必须去野外,其实我们身边隐藏着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等着你去探索和拍摄,身边处处皆自然。

    在野外动物摄影方面做出的贡献,也让刘思阳获得了“江苏省身边的好青年”提名奖,并作为江苏省惟一代表参加了“院校联盟世界大会之国际青年训练营”。2014年12月,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等省领导到学校考察工作时,也对刘思阳拍摄野生动物赞不绝口。

    正是因为拍摄记录到了大自然的美,刘思阳越发地担忧:“地大物博的自然,正在慢慢被吞噬。我希望可以一直行走在自然里,并用摄像替自然说话,让自然越来越健康。”一位自然摄影师不仅要记录眼中的美好,还要有责任心和勇气去延续这种美好,所以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到2016年7月,刘思阳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作为《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IBE影像生物调查研究所最年轻的自然摄影师,刘思阳的多幅作品入选美国《国家地理》中国区十佳作品,入围被誉为“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BBC野生动物摄影年赛,入选小学《自然》课本、《中国地理杂志》等科普读物。

    从生态影像中,刘思阳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会随时随地放慢脚步,拍摄突然发现的昆虫,或者录一段鸟儿的声音。因为大自然,他明白了许许多多以前不懂的道理,丰富了自己的内心。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东南亚三国的

    刘优 王国梁 任天舒[摘 要]基于熵权理论,从自然因子、政法因子、经济因子、社会因子、基础设施五方面,对东南亚三国2007—2016年的投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