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
易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庆市黔江区作为国家、市定位的武陵山片区重要经济中心和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的重点开发区,是渝东南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典型代表,也是渝东南科技创新工作的浓缩版。本文拟对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解剖研讨,从而窥斑知豹,进而提出整个渝东南地区的工作对策,以期为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建设,为实现渝东南保护与开发、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作出贡献。
一、加强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特殊意义
黔江区是武陵山片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重点开发区,不仅肩负着带动渝东南、辐射武陵山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更肩负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双重任务。因此,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打造科技型企业集群,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双赢,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需要
黔江区作为国家、市定位的武陵山片区重要经济中心和渝东南中心城市,无论是在产业集聚、要素配置方面,还是在教育卫生公共配套服务方面,均肩负着带动渝东南、辐射武陵山的使命和重任。因此,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科技创新品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在要求;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型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快车道、增强区域聚集辐射能力的关键因素和战略需要。
(二)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的重点开发区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
黔江区作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的重点开发区,肩负着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双重任务,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在如何推动黔江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加快发展上下功夫。为此,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层次,促进产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科技型企业集群,并利用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
二、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黔江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营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成形,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体系已具雏形,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是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黔江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黔江区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关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黔江区专利资助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政策性文件,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每个一次性奖励5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级、市级技术研发中心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对引进不同层次高科技人才的企业将给予5~30万元每人的奖励,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二是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黔江区地方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2012年投入4162万元,2013年达到4950万元,2014年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较2012年增长300%;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加,2013年R&D投入达1980万元,较上年增长42%;近两年共争取国市科技项目30余项,项目支持资金2200万元。三是科技创新氛围进一步浓厚。区委提出了“营造一种氛围、瞄准一个目标、编制一个规划、完善一套扶持政策、健全一个体系、明晰一条发展路径、明确一个重点、打造一支队伍”的“8个一”科技创新工作目标;区政府先后与市科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每年以“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日”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召开科技成果、新产品展示会,营造浓厚科技创新氛围。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成形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进展明显。2012年以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产品22个,市级重点新产品2个,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同比增长267%,新产品产值达12060万元,同比增长269%;组建了重庆市银耳营养食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恒星天然药物分离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科瑞南海、蓬江食品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培育乐尔佳、恒星生物、科瑞南海、朵朵润尔等创新型试点企业6家;培育并审批成立黔江区金喜百合种植研究所、猕猴桃科研所等民营科研机构4家;建立市级生猪养殖、猕猴桃等专家大院3个。二是企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企业申报和组建技术创新平台和申报市级及以上科技项目明显增多。乐尔佳开展了高效节能电机专利竞争情报分析,科瑞南海制药开展了生物医药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建设。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2013年我区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257件、138件,同比增长9%、38%,实现了专利申请与授权的逐年增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一是全力推进项目总投资8650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的重庆市“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黔江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该工程已纳入我市首批13个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之一启动实施。通过实施该项目,拟建成集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果展示、创新培训、交流洽谈、技术创新网络信息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科技企业集聚中心和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二是阿蓬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全市区县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之一。三是创建了渝东南首家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区内中小型科技企业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共7项,获支持资金600万元,争取科技投融资专项补助、科技贷款共540万元。四是科技人才结构逐步改善。从2013年对全区23家规上企业的抽样调查来看,具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企业有13家,占总数的56.5%,拥有硕士学历技术人员的企业5家,拥有博士学历技术人员的企业2家;采取“企业+特派员+基地+农户”模式,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平台,有国、市级科技特派员18名。五是承担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示范项目,有力地促进了黔江区甘薯产品升级换代和甘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六是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启步发展。成立了武陵山创业孵化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道易发明公司等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全区企业和研发人员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服务。
(四)科技协作创新体系已具雏形
一是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在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二是科瑞南海、恒星生物、珍珠兰茶业等12家企业与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科瑞南海制药与浙江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合作,依托武陵山区特有药材资源优势,进行天然植物提取、国家一类新药研发,目前拥有2个国家级新药产品,7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和1个市级重点新产品;朵朵润尔公司与重庆中药研究院合作,开发了速食银耳系列产品,全面打造银耳种植和深加工基地;乐尔佳机械与重庆大学合作,研发的“高效节能电机”产品已投产销售。
三、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创新意识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引导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对科技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考虑,科技创新的核心战略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引导创业主体进行科技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二是部分企业、尤其是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经营理念,自主创新意识不强。三是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引领、鼓励支撑科技创新的举措不多,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近年来,黔江区地方财政和企业研发投入尽管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只是低基数上的增长,总量相对不足。2012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万州区应用技术研发经费为1300万元,城市发展新区的涪陵区为1785万元,黔江区2014年提高到了300万元,横向比较,黔江区应用技术研发资金总量尤显不足;从全市科技活动投入指数来看,全市平均值为30.31%,沙坪坝区为74.95%,排全市第一位,万州区为41.76%,黔江区仅为14.97%,全市排名第26位,不及全市平均值的50%,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万州区相比,差距亦较大;对23家规上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也显示:科技研发及技术改造投资额在20~100万的企业有9家,100~500万的企业有6家,500万以上的企业仅有4家,其中,企业技改投入占绝大部分,研发投入较少,不少企业无研发投入。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近年来,黔江区虽然加大了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工作有突破性进展,但人才总量不足,2013年,全区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才7921人,其中,高级职称587人,中级职称2627人,初级职称4707人。高端人才缺乏,且人才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教育、卫生等行业。由于缺乏将人才留下来的环境和条件,企业人才流失现象较为突出,目前,全区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员的企业只占22%左右,有博士学历科技人员的企业不足9%。部分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也因科技人才的流失而中途搁浅。三是投融资体系建设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还不够。调研显示,企业代表普遍反映在创业初期缺乏政策扶持和指导,特别是缺少金融支持,企业融资困难。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一是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够完整。近年来,黔江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规模较小,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为53家。目前,我区除食品产业链相对较完整外,其他如蚕桑产业、生物制药、化工产业等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多数企业以生产组装单个中间品为主体,产业链缺失。二是产业层次不够高。我区产业层次偏低,“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较大比重,“三低一高”(低成本、低能耗、低污染、高收益)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没有形成能够带动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优势的产业集群,缺少带动、支撑和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贡献率低。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3.09%,仅占全市最高值(渝中区为85.88%)的3.5%;占全市均值(全市区县均值为20.40%)的15%,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严重缺乏。
(四)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
一是企业创新意识和对科技人才重视不够。少数企业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忽视高科技人员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忽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主导和支撑作用。目前黔江区多数企业的技术发展主要还是依靠以引进为主,自主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二次创新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强。二是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偏少,自主创新能力弱。黔江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授权的比例不高,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授权居多,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多数企业尚以低端产品为主,品种单一、附加值不高,产品缺乏科技含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中拥有发明专利的企业比例仅占13.1%,拥有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占21.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每万人0.13项,仅达全市平均值(全市平均值为每万人1.63项)的8%。三是企业对外技术合作较少。在调查的企业中,有技术合作的企业仅占17.4%。四是品牌效应依然偏弱。目前,全区尚无企业获得国家级品牌认证,仅有蓬江食品、珍珠兰茶业等少数企业拥有市级知名品牌,且品牌影响力和辐射效应不大。
四、加强黔江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黔江区企业总体规模不大,聚集度不高,科技含量较低,市场核心竞争力较弱,区内产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由资源依赖型和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地位和作用也将进一步凸显,因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黔江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尤显迫切。
(一)营造激励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一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切实增强对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视,明确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对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优质服务意识,努力营造全区全民科技创新氛围。二是健全激励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议适时出台支持鼓励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加速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推动全区科技进步,提升科技水平。三是营造有利于技术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和技术交易平台建设,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建立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四是积极开展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建立和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依靠技术创新逐利的空间。
(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中小微企业具有独特的创新性和创造优势,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活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一批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活动和对外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其成为技术创新主力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引进,建立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产业技术是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基础,非单个企业能为之,需要政府层面战略谋划,围绕产业链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链,要从过去单纯强调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的突破,转向建设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链,加快引进产业高新技术,组织产业技术供给,引导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建立以技术开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为主的企业技术支撑体系。三是围绕黔江区绿色食品、新材料、化工、新能源、轻纺、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示范工程,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逐步完善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黔江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全力打造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全市实施区县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为契机,高标准、高质量打造集孵化、培训、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孵化培育黔江区新型工业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努力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二是加强黔江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技术创新服务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自身管理和完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以及培训等方面服务,引导区域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三是创办和引进一批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鼓励,创办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市场信誉的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库、技术需求库建设,在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专利代理等方面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促进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四)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联合科技攻关,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研究,加大新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等原始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二是要加快培育科技创新战略力量。结合黔江区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考虑引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并把其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产学研结合平台和技术创新源。三是创新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除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方式之外,应加大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新技术开发中心和中试基地的范围和力度,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合作融为一体,使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持续效益更加明显。
(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一是根据《重庆市科技投入条例》要求,各区县人民政府每年的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应达到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因此,建议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按要求逐年增加应用技术研发资金,逐步达到《条例》要求。二是通过发挥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明确财政资金扶持的方向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真正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大对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的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三是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加快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推进银企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尤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投融资体系。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借贷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六)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
一是完善用人机制。出台支持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推动科技创新与培养引进人才紧密结合,深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安居乐业的体制机制,营造高层次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良好氛围,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二是培育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人才信息库,抓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培育和引进一大批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管理经营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本地贫乏的优秀企业家和软件、生物工程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科技人才继续教育,选送重点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聘请高层次人才来本地讲学、调研和技术合作,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构建科研院所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确定产业开发重点和方向,为科研人才提供充分的用武之地。改革用人单位人事、分配政策,形成开放、竞争、流动、合作的人才发展新局面。
作 者:重庆市黔江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