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的三重维度及其与现实的关系
王文慧 秦书生 张泓
[摘 要]共产主义,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还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坚持正确的立场、方法并完整、全面地解读“共产主义”,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共产主义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进而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并使其与共产主义相接、相通。
[关键词]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3-001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重塑共产主义理想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众所周知,对一种理想的坚定信念是以对其真理性和科学性的认识为前提的。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1]347。如何对共产主义作出科学的解读并准确阐释其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使其思想魅力内化于民众之心,实践效果外化于个人之行,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一、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的立场与方法
在人类史上,马克思首次“科学把握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使得共产主义思想既成功俯览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线索,也科学地将其理论基座置于现实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基础之上”[2],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的科学的立场与方法,具体如下。
1.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历史并不仅仅是思想发展的历史,而首先是一部生产发展史,没有人能够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每一代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其生存和创造活动就要面对既定的生产力状况并受其制约,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人类数千年来的历史,从复杂多样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大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受这个必然规律的支配,随着其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它也将成为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最终被更高级的共产主义所替代。
2.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这是马克思、恩格斯预测并构想未来社会的最基本且有独立意义的思想方法。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物质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最终的、最理想和最美好的社会,恰恰相反,它还存在着压迫、剥削、人的异化、人的畸形发展等各种严重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个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必然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并最终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深入的分析,指出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這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3.对未来社会不作细节描写,而只是表述其一般特征。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很多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曾对未来社会做过无数美好的憧憬和表述,他们的作品也流传于世并被传为佳话,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及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但由于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预见未来的方法,因此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极强的神秘性质和浓厚的魔幻色彩,包括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的傅立叶、圣西门和欧文,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最终也只能沦为空想而非能实现的社会理想。不同于以往这些思想家基于想象和激情所做的对未来社会的文学描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探入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处,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科学解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预见未来的方法,即仅仅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的、原则的和抽象的论证和阐释。正因为如此,只有他们所描绘的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从而成为人们能够进行具体实践的目标。
二、共产主义的三重维度
什么是共产主义?原始社会物质极度匮乏下的平均分配是原始共产主义,可以说是共产主义的萌芽,但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实现人的解放的社会。但是,马克思认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3]74。因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共产主义社会从来就不是一个应然的理念世界,而是一项不断完成的世界性历史事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明确表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行动”[4],是一个历史地过程,而非一个一旦达到便永远终结不再变化的终点。因此,在马克思那里,共产主义既是一种思想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还是一种实践活动。
1.共产主义是一种学说和理论。作为一种学说和理论,共产主义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基础之上并用来指导工人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解放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其核心是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学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是这个学说的重要组成,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5]49。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进一步揭露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和受压迫的根源,论证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从而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力量,最终空想的共产主义理论变成了科学。
2.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和制度。马克思设想,人类从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必须经历三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革命转变时期,即从工人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第二个阶段,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阶段,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称为高级阶段。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万恶之源的私有制将被彻底根除,生产资料将由全社会占有并根据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需求,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人类历史上真正平等的分配方式——产品共同分配。因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将达成直接的统一,不再有阶级、国家,也不再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和平等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3.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并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性的东西,相反,共产主义就是处于现实社会中的实践着的现实的人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造的运动,这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区别于其他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的根本标志。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3]87。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具有强烈而明显的运动特征,它是不断发展着的。回顾国际共运史,我们看到,发端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地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取得新突破,依次经历了空想——科学、理论——实践,一国胜利——多国胜利的伟大进程,到上个世纪初中叶,共产主义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当然,任何一种运动都会有高潮和低谷,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曾经蓬勃发展的国际共运陷入了低谷,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和终结,相反也更表明了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三、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
如前所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学说,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完成的历史的运动和过程,共产主义不仅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逻辑必然性,而且还具有深刻而真切的现实性,其与现实的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共产主义是一个远大的理想。理想不是现实,而是包含在现实中的、预示现实发展前途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东西。共产主义理想是现实的理想,这个现实的理想是指在现实中有充分根据,随着历史的发展必将实现的理想,而非一个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随着历史发展,可能会实现可能不会实现的假想,更不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理想发展成为现实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任社会自由发展。过去社会形态的转变是自发的,而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作为指导,这一过程对于当今的中国便成为自觉的了。这种自觉性体现在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的建设,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若干原则结合中国实际来有意识地把社会向共产主义这一明确目标积极推动,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经验。因此,共产主义理想和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历史的进程,现实也是一个我们不断有意识地向共产主义这一理想努力前进的进程,共产主义社会由过去的社会现实发展而来,以过去的社会为基础,从这个意义来说,现实是共产主义理想的一部分。因此,实现共产主义离不开现实的努力。
2.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从来没有提出任何非常明确详细具体的硬性规定,而都是通过具体分析过去社会形态的特征,批判其缺陷和不足之处,从而得出后继社会形态必将取其而代之的结论,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共产主义理论是作为思维成果的一种抽象,是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思维规定,但共产主义这个抽象并非是一个高悬于概念王国的抽象,而是一个在逻辑的、现实的、历史的基础上的抽象,处于历史进程中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是这个抽象的基础。社会历史现象纷繁复杂,马克思通过对其进行科学的抽象分析得出共产主义的规定性。共产主义的抽象规定性源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其抽象规定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具体化。共产主义这个抽象正是从社会现实这个具体中得来的,因而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现实性和历史性。通过社会现实的具体到共产主义的抽象,这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它使得社会的发展不再陷于复杂的历史现象泥潭中只有被动的自发性,而使其具有了高于自身的、审视自身的、能够指引自身发展的能力,这样,社会的发展就具有了主动的自觉性。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抽象向具体的回归,共产主义的抽象规定性源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其抽象规定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具体化。共产主义的实现又是抽象对具体的发展,共产主义的抽象规定性源于社会历史现实的旧的具体,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后,旧的具体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新的具体,这个过程需要的正是抽象规定性赋予社会发展的自觉性。这也正是把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概括为抽象和具体的關系意义之所在。
3.逻辑和历史的关系。逻辑与历史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理论体系的逻辑顺序正是客观历史发展顺序和认识发展顺序的反映,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现实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由一个个连串的动态现实组成。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论断正是源于对社会历史的抽象分析,共产主义社会及其实现正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在理论上的再现。共产主义和现实的一致性体现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共产主义这一遥远的社会形态必将实现成为现实,并与现在的现实一起成为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过程。但共产主义和现实的一致性与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一样,并不是机械的一致,而是“修正”的一致,即其撇开偶然抓住必然,撇开细节抓住基本线索,因此,共产主义与现实的一致是“修正”的一致。在理论上,马克思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撇开了一切偶然因素和细节,抓住必然性和基本线索,从而得出了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取代的结论。在实践上,苏联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农业国俄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等问题认识不清,导致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但这并不能宣告共产主义的破产,从世界范围看,共产主义者吸取经验和教训,共产主义事业发展的反而更有活力了——中国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就是例证。这都说明了共产主义与现实的一致不是机械的,而是“修正”的,正是因为这种一致是“修正”的一致,共产主义才真正具有实现的必然性,因为这种“修正”的共产主义更深刻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4.最高阶段与初级阶段的关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守这一发展规律,以共产主义理想蓝图作为方向,通过实现社会主义这一方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放弃社会主义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放弃和背叛。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是一个矛盾的过程,这一过程又不是瞬间达到的,是一个旧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它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度变化中,整个社会形态的形成是由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不断生成又不断扬弃的过程,新的社会阶段既吸取旧的社会形态中积极合理的成分,又抛弃旧社会形态中消极不合理的成分,从而实现社会形态的转变。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期望突然进入共产主义,而是把实现这一理想看作是有着不同阶段的过程,而且这些不同的阶段紧密相连,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而这些不同的阶段又必须统一到最高理想的宏图下,否则就会产生盲目的追求而不知道向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我们现在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我们势必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统一到共产主义这一理想的伟大旗帜下。在当代中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共产主义在现阶段的目标,这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在现阶段就集中体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共产主义。
综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绝不只是某个‘遥远未来的社会形态。要认清共产主义与当今社会的关系,把握共产主义的现实性的前提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完整内涵”[6]。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苦的努力过程,我们切不可简单、肤浅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坚持用科学的方法预见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因此,只有克服对共产主义庸俗化和简单化的理解,坚持正确的立场、方法并完整、全面地解读“共产主义”,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共产主义与现实的关系,进而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并使其与共产主义相接、相通,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并用这种理想进一步引领全国人民,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尚庆飞.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科学统一——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与未来走向[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9.
[5]柴艳萍.共产主义的全面解读——兼论共产主义与当今现实的关系[J].科学社会义,2015,(03).
[6]曾狄,李敏.关于共产主义现实性的思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共产主义内容教学的理解[J].思想理论育,2015,(07).
责任编辑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