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分析

    王雪梅

    摘 要:东北平原有着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民族。东北民歌作为东北地区最具民族风格和区域特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俗,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因为有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文化传统,所以东北各少数民族的民歌有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东北民歌;演唱;形式;特点

    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它的西面是大兴安岭,北面是小兴安岭,东南面是长白山,这3条山脉的中间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勤劳智慧的朝鲜族同胞就住在这一地区。东北也是满族、锡伯族的发祥地。朝鲜族人民把朝鲜半岛的音乐带到了东北。山东、河北一带的汉族民间音乐则随着“闯关东”的人们流传到东北,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形成了东北地区汉族民间音乐的特殊风格。东北汉族民歌使用的调式以徵调式居多,宫、商调式次之,羽、角调式较少。使用最多又具有东北特色的是在宫、商、角、徵、羽(do、re、mi、sol、la)五音基础上,附加变宫(si)和清角(fa)的七声音阶。“变宫”和“清角”这两个偏音经常出现在不同的民间音乐曲调中。东北汉族民歌旋律的基本因素是曲线级进,六度、七度、八度或八度以上的大跳,多作为一种夸张手法出现。在以曲线级进为基础的旋律中运用这种夸张手法触及旋律的顶点音,常具有奇峰突起的效果,这种旋法可称为“奇峰突起”式旋律线条。小调是东北汉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歌舞音乐秧歌、说唱音乐二人转以及地方剧种吉剧、龙江剧的基础。东北小调的特点是粗犷泼辣、活泼风趣、开朗朴实、音调流畅、节奏活跃,时而用六度的大跳,时而用同音反复的音型,歌词口语化,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1 黑龙江省民歌形式

    黑龙江省简称黑,清初为黑龙江将军管辖区,清末置省;面积46万平方千米,人口3792万,有汉、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等民族。黑龙江省以省内最大的河流黑龙江而得名,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它以其莽莽的原始森林、绚丽的冰雪奇观、珍奇的野生动物和独特的文化古迹令人神往;其悦耳动听的民歌更是独具风格、刚健秀美,于磅礴大气之中又隐现出一种妩媚。黑龙江民歌中的珍品是流行在大、小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民歌和汉族的伐木号子、东北大平原上的汉族小调、乌苏里江上的赫哲族民歌。让我们先到北方的森林中去拜访鄂伦春人,然后听听已经在生活中成为绝响的伐木号子,平原上仍然流行的汉族小调和流行在黑龙江省的柯尔克孜族民歌,最后乘船游览乌苏里江,欣赏赫哲族民歌。

    林海莽莽,白雪皑皑,鄂伦春人的歌声在其间回荡;江河纵横,湖泊密布,赫哲人的船歌在这里唱响。以前的北大荒,如今成为北大仓,这片富饶而神奇的土地,养育了无数英雄儿女,孕育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1.1 鄂伦春族民歌

    鄂伦春民歌采用五声音阶,很少出现五声以外的音,多为综合调式的七声音阶。在5种调式中,羽调式和宫调式最常见,徵调式、商调式次之,角调式极少。“赞达仁”多采用羽调式,“吕日格仁”几乎全都是宫调式。采用宫调式的民歌,曲调大多以宫、商、角3个音为核心。鄂伦春民歌中散板很少,多采用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六拍子等节拍和混合节拍。在“赞达仁”中,混合节拍较为常见。在一拍之内的节奏划分方面,突出前短后长的节奏型,在一小节或一个乐汇之内,突出前紧后松的节奏型。除此以外,切分节奏也十分多见。这一现象显然是由鄂伦春语单词重音后置的语音特点所决定的。如鄂伦春族民歌,“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满冈打不尽”。这是一首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流行全国的鄂伦春族歌曲。民歌是鄂伦春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部分,包括“赞达仁”“吕日格仁”“摩素困”“萨满调”4种形式。

    1.2 汉族民歌

    东北是我国汉族居住区中为数很少的没有山歌的地区之一,东北汉族民歌中最主要的体裁是曾经流行在林区的号子和流行在各阶层民众中的小调。

    兴安岭有北方最大的原始森林,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以伐木、运木、垒木等劳动为生。因为这类劳动都是群体性的,所以伴随劳动的各种森林号子也就十分繁盛,主要有“哈腰挂号”“拽大绳号”“拉鼻子号”“嘹号”“羊丁号”等。

    《哈腰挂》是流行在黑龙江省伊春一带的森林号子,分“双号”和“单号”两种,是在装车、归楞(原木归垛)以及运木中所唱的号子,一般8人为一组,抬着一根巨木边走边唱,因领唱者张口就唱“哈腰挂”得名。“哈腰挂”,即弯着腰挂钩之意。这首单号主要的音乐特征是:领腔唱实词,合腔是衬词。例如,“哈腰挂(领),嘿(合);蹲腿哈腰(领),嘿(合);搂钩就挂好(领),嘿(合)”。领腔有一定的歌唱性,合腔仅是一个短单音,二者形成了上呼下应的关系,领腔起指挥作用,合腔则严格配合,不能有丝毫差错。

    1.3 柯尔克孜族民歌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歌和新疆柯尔克孜族民歌风格完全不同。新疆柯尔克孜族民歌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有时也采用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不采用中国音乐体系。而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歌不采用欧洲音乐体系和波斯一阿拉伯音乐体系,只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主要采用徵调式和宫调式。新疆柯尔克孜族民歌按旋律性质分类,而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民歌则和蒙古、鄂伦春等民族的民歌一样,按节拍和节奏的特点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类。

    2 吉林省民歌演唱形式

    吉林因清初建吉林乌拉城而得名。吉林于1673年建城,滿语名“吉林乌拉”,意为“沿着松花江”。吉林省有汉、朝鲜、满、蒙古、回、锡伯等民族,其中,朝鲜族人口占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的97%以上。

    2.1 朝鲜族民歌

    朝鲜族人民刚迁入吉林时处境十分困难。他们在当地汉、满等族人民的帮助下,以自己辛勤的劳动,披星戴月地垦荒种地,逐步建立起新的家园,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朝鲜语称民歌为民谣,包括南道、西道和京畿道3种不同的风格。南道为朝鲜半岛南部,是古代三韩的故地,保留有较多古代文化传统,其音乐风格含蓄而内敛。西道指朝鲜半岛北部,西道民歌继承了古代高句丽音乐的传统,具有豪迈、奔放和高昂的风格。

    2.2 汉族小调

    吉林汉族民歌中没有山歌,只有号子和小调。东北的号子都和一个特定地区的一种特定劳动相结合,在其他地区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群中并不流行。吉林民歌有《月牙五更》《叫五更》《思五更》《盼五更》等。除了传统民歌外,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吉林也涌现出一批反映新生活内容的新民歌,《生产忙》便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首。

    3 辽宁省民歌演唱形式

    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民族,有新宾、清原、岫岩、本溪、桓仁、宽甸6个满族自治县,是我国满族最集中的省份。除了满族民歌外,汉族的秧歌小调非常有名。锡伯族民歌虽然大部分在西北流传,但其根源却在辽宁。

    3.1 满族民歌

    满族民歌的旋律是以级进为主的,有许多旋律只用级进,而不出现一次跳进。旋律多半以上行级进开始,以调式主音为轴心,围绕着它画出一个波浪形的线条,通过多次起伏,最后用下行级进进入主音结束。满族民歌中常用各种装饰音对简朴的旋律润色。装饰音主要是波音、倚音、滑音、颤音等,其中,波音和倚音出现最多,滑音多用于句尾和长音之后,颤音大都用在长音上,特别是在歌词是虚词时。除此之外,长音往往还伴随着明显的渐强或渐弱。

    3.2 汉族小调

    流行在辽宁一带的汉族民歌多为小调,这些小调主要在扭秧歌时演唱,因此谈到辽宁的小调,就不能不谈秧歌。

    秧歌是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歌舞,分“高跷”和“地秧歌”两种。秧歌音乐包括歌曲、锣鼓点和器乐曲牌,其中,歌曲最重要,是秧歌音乐中的主要部分。

    3.3 锡伯族民歌

    锡伯族民间音乐的旋律线多呈波浪形,同时还常常出现第二乐句移低五度,反复第一乐句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叫“五度结构”,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常用的一种发展旋律的手法。锡伯族民歌中的五度结构大多只是重复第一乐句的后半部分,而不全部重复。在所有的跳进中,以上行四度、五度和上行七度跳进最有特点,出现得也最多。

    4 结语

    东北民歌具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和韵律性等演唱形式特点,词曲优美,在民间广为流传,演唱技巧和情感表现方面都体现了特有的区域风格。如今,东北民歌继承和丰富了东北民间音乐的特性,赋予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同时,人们通过独具特色的演唱,把东北民歌和具有东北地域风情的创作歌曲介绍给全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使东北地区的音乐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天地里更为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 李金航.东北民歌藝术特征探究[J].大舞台,2010(02).

    [2] 黄鹤.音乐的乡土性特征——论多元文化中的东北民歌[J].音乐天地,2010(08).

    通讯作者:李莉(1969—),女,山东乳山人,本科,教授,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教育系主任,研究方向:音乐学。

相关文章!
  • 《永恒和一日》的边界跨越与生命

    刘倩 刘安经希腊,被视为西方文明的起点,也是西方文学、西方戏剧的发源地,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是希腊著

  •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

    周大雯【摘 要】《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南明历史剧。在中国历史上,短命的南明王朝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仅一年零一个月,

  • 肌理的表现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摘要:在油画创作中,画家们对于画面肌理的表现是非常重视的。肌理不仅仅是画家来表现画面效果的,更可以通过肌理来体现自己的创作理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