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厚度、温情与敬意

    柳昔亮

    摘 要:历史学是内容最广博、时空跨度最大、最错综复杂的科学,它既追求自然科学的理性和逻辑,又强调社会科学的复杂和多元。从广义来说,一切科学都终将成为历史。

    关键词:历史;新文化运动;例谈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以历史知识为载体,一为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使学习者从中汲取智慧,鉴往知来。二是服务于文化发展的需要,让文明的薪火得以传承。历史教师就肩负着这种人与文化建构的双重使命。“历史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些历久弥新的话题。本文将以“新文化运动”教学为例,运用联系和发展的方法,带着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角,把握历史的厚度、触摸历史的温度。

    历史是有厚度的,历史的厚度在于它的广大和深远。“广大”需要我们敲开尘封的砖石,剥丝抽茧,厘清脉络。“深远”需要我们去拨开历史的纱幕,层层挖掘,阐幽显微。历史中的人物、事件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来到去,这就是历史的厚度。我们以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教学为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一环,它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更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运动的开展对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教育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讲好新文化运动,就要讲出这一历史事件应有的厚度。

    一、新文化运动“从哪里来”

    1.新文化运动是经济近代化发展的结果

    中国的近代化是以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为起点的,古老的中国在那时出现了第一批机器工业。之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在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产生,由于两半社会的时代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直到19世纪末即甲午战败开始,到一战结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一个持续20余年的发展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力量壮大也自然增强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能力和意识,新文化运动就是这种反抗能力和意识在文化领域的反映。

    2.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政治民主化发展的结果

    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明显晚于经济的现代化。19世纪末,甲午战败的刺激让国人不得不拿开身上最后的遮羞布,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实践。维新派第一次尝试在政治上对传统体制进行改造,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旧体制的大厦还是无法撼动。20世纪初,辛亥革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力量积聚后,一举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创立了民国,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的影響,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的大旗,对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更猛烈的抨击。

    3.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思想逐步解放的结果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近代国人的思想解放从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英国人发动的鸦片战争,如果说战前的中国人是沉睡的、封闭的、自大的,是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将部分中国人从迷梦中惊醒,是他们首先看到了中西方的差距,发出了“师夷长技”的呐喊,但这呐喊既没有回声,应和者也寥寥。郑观应在它著作《盛世危言·自序》中对“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郑积极倡导英国式的君主立宪,随后,维新的大戏也在中国拉开大幕,但维新也好,革命也罢,中国的改造始终是治标不治本,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很明显,有人意识到了问题之所在,他们开始把工作的重心由上转下,启发民智成为先进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正是这种对近代社会变革的反省和反思,一些知识分子着手从文化思想上去除旧布新,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成为他们猛烈抨击的对象,一场旨在改造“人”的运动由此展开了。

    4.新文化运动是中外文明交流和对抗的结果

    在古代的“华夷体系”中,中国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直到鸦片战争惨败,国人的自尊和自信被击得粉碎。为了守住祖业,我们不得不“师夷长技”,自此,中西文化开始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在经历技术破产、制度失败后,中国人很快发现照搬技术和嫁接制度都无法拯救中国。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意识到“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到底怎样才能拯救中国?有人想到要改造中国的民族性,他们开始对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进行反思,“打倒孔家店”“抛弃文言文”“废除中国字”,新文化运动就这样在中西文化逐步交汇、激烈碰撞后开始了。

    二、新文化运动“到哪里去”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运动从思想上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国人进行了一次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了这个“觉醒”,才有了后来国民革命和五四运动广泛的群众参与度。新文化运动在传播新思想的同时还造就了一批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是改造未来中国的中坚和骨干。运动还推动了近代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国人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等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从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无论怎样去评价新文化运动都不为过。

    史书是无数个灵魂铸就的,一页辉煌,一页沧桑。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那么,对新文化运动应有的“温情和敬意”是什么呢?

    新文化运动从出现直到现在,对它的褒扬和贬斥一直存在,这本身也很好理解,因为文化问题才是最复杂最难解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新文化运动时的中国,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时代,是一个燃烧激情和青春炽热的时代。我们置身其中,和大师对话,与先驱同行,我们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执着和智慧。当清政府垮台、民国新立时,国人对民主的期望,对未来的憧憬一下子高涨起来,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极度的希望转化为极度的悲情、失落、无奈。可有人没有退缩,他们站立于时代的潮头,以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的魄力和勇气,奔走呐喊!

    因此,我们眼中的新文化运动应该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后社会政治发展不满产生的政治悲情意识的文化激情表达,是中国传统家国情怀与世界现代开放意识在近代国人身上双重反映的升华。”①20世纪初,日益壮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民主对抗专制,以科学对抗愚昧,他们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西学,他们怀着救国的目的,以期在精神上改造中国、讴歌民主、拥抱科学、倡导革新,使国人受到了一次进步思想的浸染和洗礼,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

    新文化运动还是一场人文精神的盛宴。它张扬个性,激荡真性情,浅薄与真知相映,情感与理智交融。新人物荟萃,新思想勃发,中外文化之争、传统与现代之争、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问题和主义之争。期间,有人醉心于西方文明,有人则全力捍卫传统,有人狂飙白话,有人则痴迷古文,有人专注现实,有人则着眼于长远,于是,以争来交流,以争来对话,在交流和对话中,鸿蒙初开,乾坤始奠。没有哪场运动像新文化运动哪样千姿百态、姹紫嫣红。一代狂儒辜鸿铭,狂放、顽固、桀骜不驯,他有让人痴迷的学识和智慧,他外表坚定,却内心挣扎,他义无反顾地捍卫儒家文化的神圣,却又为中国传统之断落而深深叹息。

    新文化运动是留有丰厚遗产的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影响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延伸到后来历史的各个阶段。就是到了今天,它留下的丰厚遗产仍电照风行。新文化运动的政治遗产是对人的塑造。“之前作为教化、统治和压迫对象的庶民,通过新文化运动及其一系列的政治后果,自我塑造为人民。”对人的塑造,这才是我们迈进新社会,建设新国家的前提和根基。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遗产是推着我们這个民族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它告诉我们要做个有灵魂的中国人。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出于对民族危亡的担忧,对国家之热爱,知识分子以“济苍生,安黎元”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奔走呼号、摇旗呐喊。正是这样一群群热烈质朴的中国人,我们民族才走到今天,强在当下!

    当然,新文化运动的遗产里有不少需要检讨的东西。例如它对儒家的决绝、对人伦的抨击、对西学的膜拜以及论辩上的天真、偏执等。但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些局限会祸害我们什么。新文化运动时,有人说要取消汉字,但今天汉字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名片;有人主张废弃中医,但今天的中医却走向了世界;有人要废弃文言文,如今文言文却受到追捧;有人讲“打倒孔家店”,今天儒学却方兴未艾;有人担心以夷变夏,可今天,开放的中国却有的是自信;有人担心愚昧和迷信会吞噬国家,可如今,“科学”“文明”“创新”的中国让世界瞩目;有人忧虑民主在中国没有前途,可民主之花却在今天的中国绚烂绽放。瑕不掩瑜,新文化运动虽笼罩着些阴影,但它溢出来的是光芒。

    历史是发展的、连贯的,讲出历史的厚度又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有温度的存在,充满温情的历史课堂才符合历史之本性;历史是客观的存在,历史课堂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对历史充满敬意,是历史教师最起码的学科素养。教无定法而有法,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课堂并不完全属于历史教师,历史教学的客观标准和原则还是有的,这原则和标准归纳起来,其实就两句话,一是你不能亵渎过去,二是你不能糟蹋现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有未来!

    注释:

    ①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丁耘接受东方早报记者专访,阐述他眼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遗产时语。

    参考文献:

    [1]程美东.论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情怀[J].北京教育(德育),2015(10).

    [2]李勇,李春雨.新文化运动与百年新思潮[M].安徽大学出版社,2016-05.

    [3]姬蕾.“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个人主义话语流变[M].人民出版社,2015-05.

    [4]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M].人民出版社,2018-08.

    编辑 温雪莲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小学情境作文教学目标探究

    蔡锦珠“情境作文教学”是一个派生概念,跟我们熟悉的命题作文、主题作文一样,情境作文也是一种作文训练的类型。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探索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徐忠兰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更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古诗词中不但有做人做事的道理,更有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