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有效对话的核心
【摘 要】现代对话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对话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修养,“问题”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本文试图从阅读教学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探讨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最佳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话问题 主体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但如何才能使学生通过对话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修养,是阅读教学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难点的核心是“问题”。阅读教学只有围绕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问题进行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学会搜集并处理信息,发展思维,学会交流,学会表达,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生本对话,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
生本对话主要指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阅读文本,实际上是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由于学生与作者在生活年代、人生经历、知识积累上的差异,对文本中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并不能很好的把握,疑问油然而生。疑为学之始,产生了疑问,便有了问题。
当然,学生阅读文本,并不是一定就能将朦胧的疑问转化为清晰的有价值的问题。那种要么面对疑问“视而不见”,虽心有疑问,但无心探究;要么心有疑问,但不知如何梳理、如何表述情况都是不对的。疑问不一定是问题,疑问只有在经过主体的归纳、整理之后,才能形成问题。因此,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表述要点。
扣题发问。题目是我们理解文章内容、中心、结构的窗口,利用题目传递出来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非常重视学生与课题的对话。且看下面一段教学案例: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啊!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在此案例中,学生自然而然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起来。这样,老师通过缺词填空法,巧妙地激发了学生对题目中关键字词作用的思考,引导学生在与文题对话的过程中自然发现了问题。
对话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题目时,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对于一些有价值的文题,教师要运用多种办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审视文题,使问题的呈现水到渠成,促使学生深入文本,用心去倾听、感受、体悟、接纳,构建和提升自己的认识,最终实现与作者感情的融合。
展本质疑。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努力营造一种自主参与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体验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无法代替。但教师可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与文本进行全身心的对话。
教学一些情境优美的文章,教师要注意营造适合文本基调的课堂氛围,利用教学语言的导游功能,刺激学生的五官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他们“身临其境”,产生愉悦,且能受到感染。
一些文章,尤其是大家手笔,语言朴素、自然,对这些表面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厚的文章,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不进行深入的研读。他们也就难以理解文章的精妙。另一些文章,本身有思想深度与厚度,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很难走进文本,无法攀上作者的思想高度。对这两类文章,教师可以于关键处设疑,进行师生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
二、师生对话,重视问题的引导性和有效性
课堂上师生对话问题的来源有三个途径:一是直接从教材教参中得来的问题;二是教师备课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读体验,推测学生在阅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己发现并提出来的问题。对于前两个途径的问题,是教材编者或教师与文本对话产生的问题,它们往往与学生的阅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学生发现或主动提出来的问题也不一定就能成为课堂研讨的问题。鲁迅说:“读者也应当有相当的程度,首先是识字,其次是有普通的大体的知识,而思想和感情,也必须达到相当的水平线。”有些经典作品的阅读,是需要对作者、时代背景作深入了解的,是需要读者的文化积累和人生经验的广泛参与才能完成的。我们倡导课堂上的平等对话,主要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还学生课堂上的言语权,这也体现师生人格的平等。而实际的对话过程,师生之间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课堂提问。笔者以为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文本的关键处,是指那些对全文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即文章的线索、点明主题的句子、有重要的衬托铺垫作用的句子等等,这些句子都可以成为设问的着眼点。例如:《孔乙己》一文,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实际就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文眼。教师抓住这个文眼设疑,就可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围绕“笑”,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现象伴随着他,这个现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字谁知道?”
“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同是穷苦人,那些短衣帮也嘲笑孔乙己,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氛围?”
“孔乙己在讥笑声中悲惨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处处问在点子上,个个都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甚至争论,“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理解透了。
三、生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对话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及其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对话教学的本质,不能简单地认为一问一答就是对话教学,要充分考虑问答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精神。对话教学需要教师在最恰当的时机,选择最合适的方法,通过整合、追问等方法激化学生思维中的矛盾,让学生把朦胧的疑问转化为清晰的问题。能够将学生的思维着眼点引至对与错、是与非的对立点上。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提问,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只是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
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后,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再次阅读文本,帮助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即学生在一定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能高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
在生生对话过程中,学生对學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采纳。因此,在生生对话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能满足学生学习和交往的需要,更有助于形成学习和交往的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华秀宽,江苏省海安县瓦甸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