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考

王秀彦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满足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求,把握学生特点,深化教育主体力量的融合,注重动力机制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吸引力,加强校园育人环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我们延展思想政治教育各个要素的内涵,统筹诸多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在运行过程中同向同行,最大限度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的体现
1.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按照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而且要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性与渗透性。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科学性,或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抽象、孤立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都违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仅损害思想政治工作声誉,而且造成教育教学价值取向不明,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
2.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把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提到遵循规律的高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理论上的创新,对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教師必须教书育人。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把教师传道,即教师要用道德伦理育人,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教师要教书育人有一段名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2]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既不可能脱离价值观只讲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也不可能脱离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进行闭门思辨。教师的师德和专业技能,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但师德则是教师的灵魂,是更重要的素质。
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应当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综合实施各种教育教学,包括德育,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智育,即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体育,即体质、心理锻炼;美育,即审美素养培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转化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学习心理的自觉反映和自主的行为,主要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顽强的学习意志、自觉的学习行为。大学生除了具备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之外,还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培养、提高学习知识、运用理论的能力。而这种最基本的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必然需要学校育人的全程和全方位。二是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奠定基础,社会文明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全面发展是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成长目标。大学生成长既不是单一教育作用的结果,也不是个人可以实现的过程,只有通过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才能全面推进。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确立目标、提供动力,不仅智力与智慧难以展现和释放,而且培养的学生也难以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保证学生成长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强劲、学习认真刻苦、才智充分发挥。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五个着力点
1.深刻把握学生特点,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95后”。这一群体的成长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各项事业均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关心国家大事,政治热情高,但鉴别能力弱,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政治鉴别能力。二是追求公平正义,道德认知强,但道德行为弱,知行不统一。三是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但实践能力弱,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不强。四是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但责任意识弱。学生不再“屈服于”被动接受的教育局面,渴望建立 “教”与“学”的新模式。对思想和行为不再是简单盲目的顺从、模仿,而是进行质疑、思辨,甚至逆反。五是眼界宽阔,情感丰富,但心理承受力弱,突出表现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较差,受挫能力不强。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我们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
2.深化教育主体力量的融合,明晰各自职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靠专职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且也要靠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等教师队伍,要使他们在融合中形成教育合力,实现高校整体育人的综合效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主要包括学工系统和班主任等,他们大多分布在学校各基层部门,比较了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状况,熟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具备监控和研判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能力,同时他们肩负着对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的管理和指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职责,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力量。“两课”教师是党的理论工作队伍的重要依靠力量,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主体,同时也是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引路人。专业课教师的群体相对最大,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也最多,专业课教师要把育人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挖掘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知识教育当中,发挥科学知识对人们的政治取向、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品德的正面影响。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专业课教师严格要求学生,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是学校思想政治工的中坚力量。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可以通过内在的职业精神,如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服务奉献的工作精神等,还可以通过外在服务态度、服务行为和仪容仪表等服务形象来影响教育学生,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
3.注重动力机制建设,激发和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教育改革需要推进,发展需要动力,在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建设。从内在方面看,要更好地激发和发挥高校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依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提升动力要从内因入手,激发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注重关心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事情,特别是要关注青年教职工的生活与成长,“要在生活上热情关心,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学习、科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他们工作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3]从外在方面看,要改进绩效考核方式。要把德育工作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和晋职晋级体系,通过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积极承担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力量的融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立德树人的任务之中,让全方位育人在实际工作中落地生根。要把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要研究结合质量和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科学设置二级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方式和考核程序。
4.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網络平台建设,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深刻影响着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讲,赢得了互联网就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构建集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及网页,注重网络平台主题设计。教育内容的各个板块专门配备专业教师和学生,及时反馈教育成果以便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向,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开发师生互动平台,拓展师生之间“线上交流与沟通”的渠道。积极开放校园BBS论坛、定时线上答疑、开通公共主页留言等,互动内容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三是促进教师全面参与,尤其是专业课教师,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教授之外,应在网络平台上多与学生进行“生活阅历、社会经历”等方面的思想交流,把自身充满正能量的思想道德观念融入到大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同时,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研判大学生思想新动态,利用自媒体搭建学校与学生的网络交流平台,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具跨时空、立体化的现代化气息,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5.加强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校园和广阔的社会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应只局限于校园内,更需要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承载着重要的德育资源,其作用方式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极其重要的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复杂社会环境的考验,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方向,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相融合的第二课堂的隐性育人作用,积极组织和开展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形成整个社会同向作用的文化正能量。学校要主动拓展校内外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形式,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以及红色共建等平台,注重活动的高品质和强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他们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3]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11-18(1).
[4]房广顺,李鸿凯.推进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教育研究,2017(2):12
(作者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翟 迪]
相关文章!
  • 让美术课成为美的享受

    王海霞摘 要: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代教育要求背景下,教师必须要重视并切实做好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让美术课成为美的享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挖掘教材,激发写作兴趣

    宣敏无论学习什么,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但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掌握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