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立足市场需求,培养技能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有利政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涌现,但是总体来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对接社会需求的力度不足、效果较差。本文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探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推进,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总体来说,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接社会需求的效果不佳,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个人的从业经历及所在院系人才培养工作的实际情况,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提供借鉴,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更好地服务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1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现状分析
1.1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区别,尽管目前大量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效果明显,但培养年限、师资规模等的区别,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之间必然有所差异。国家不断出台大量政策和指导性文件,规范和引导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总体来说,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立足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围绕实践水平和业务技能,为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服务。
1.2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逻辑可以划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公共课主要是思政、英语、计算机、体育、法律、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等必修课,这些课程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夯实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
1.3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主要手段
1.3.1 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引入企业资源,全面参与整个专业教学过程,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直接到目标企业就业的一种模式。第一,学校需要与有用人需求的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第二,学校需要与企业共同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整个订单班的教学严格围绕企业实际岗位。第三,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教学及评价,同时安排灵活的顶岗实习活动。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征求学生意见,开展订单班的选拔工作,最终到学校相关部门备案。部分订单班企业还会直接参与招生环节,配合学校共同完成招生任务。
1.3.2 校内外综合实训
实训是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般是引入实际的项目或模拟实战,通常安排在教学的节点周期结束时,实训时间较为灵活,1周、2周或4周的时间较为普遍。实训可以解决课程分割问题,同时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实训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校内实训时企业派遣工程师担任指导老师,与学校老师共同完成实训任务;校外实训时学校将学生集中派遣至企业,一般由企业主导完成整个实训工作,学校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
1.3.3 頂岗实习
顶岗实习一般是在毕业前进行,时间一般持续在半年到一年,即所有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顶岗实习普遍存在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顶岗实习有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主要方式,集中实习是学校与若干用人单位签署实习合作协议,直接安排学生到合作单位实习。分散实习是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提交学校备案并完成相应任务。由于艺术类专业就业岗位需求往往较为分散,一般分散实习居多。
1.3.4 “1+X”证书
“1+X”证书即1个学历证,若干个技能证的简称。2019年4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启动“1+X”证书试点通知文件,重点面向高等职业院校,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职业培训的资源,来弥补学历教育的不足,形成全面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依托的重要模式之一。当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开展了“1+X”证书的试点及申报工作。
1.3.5 学分置换
学分置换模式指的是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考取技能证书、自主创业等,取得相应的成绩并经过学校认定,可以置换相关课程的学分,在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中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学分置换模式充分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树立兴趣导向,深钻业务技能,符合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对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6 双师型教师制度
双师型教师制度已经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中普及,此举主要面向教师,要求教师在职称证书之外必须获得相应的技能认定。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重要支点。
2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策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不断出台各种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对高等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依赖的政策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法规不完善。校企合作推进过程当中,各方利益需要协调。当前很多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纠纷,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够通畅。尽管国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但是很多条款不够具体详尽,政府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很难沟通协调,导致很多校企合作落地困难,很多政策在推行过程中偏离预设目标。二是税收优惠制度不完善。政策方面给校企合作企业提供了很多税收优惠措施,但具体落地困难,门槛较高,流程烦琐。部分院校凌驾于企业之上,附加苛刻的条件,很多企业在投入了大量的设备、人力成本之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积极性就会逐步减弱。
2.2 人才培养方案落后
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高等职业院校对接社会需求的成果,但是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还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足。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都是照抄照搬部分本科院校或者同类院校,缺乏创新,产业资源参与度低,导致人才培养工作滞后于社会需求,毕业生的业务技能严重不足。二是没有与时俱进。现实中,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受限于很多客观条件,人才培养方案更新速度缓慢,甚至多年来都是同样的课程体系,没有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同步。三是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不健全。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是通过一些就业率指标来反映,很少关注学生及用人单位对整个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甚至很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
2.3 师资力量薄弱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对接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师资力量是重要支点。然而现实中,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践能力不足。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都是硕博毕业后来校任教,学术研究能力较强,但缺乏足够的项目实战经验和能力。尽管双师制已经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推进实施,但现实中往往是通过考取技能证书作为核心条件来认定,存在一定的弄虚作假现象,很多教师缺乏企业挂职、参与实战项目等经验,导致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二是教师主动学习能力不足。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薪资体系主要与职称、岗位、工作年限相关,而业务水平高低与薪资并无直接关系,这就导致很多教师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往往是应付国家、学校的相关政策、规定,并没有终身学习的主观意愿,知识体系固化,思维僵化,无法与当前社会需求相适应。
2.4 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在对接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引入大量企业资源,对此,院校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现实中,很多校企合作的执行严重偏离了初衷,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不重视。院校领导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风向标,现阶段相当大比例的院系领导不能与时俱进,官本位思想严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特别是校企合作中多方利益需要协调,院校领导往往敬而远之。同时,企业领导的思想同样决定了校企合作进程中企业资源的参与程度。现实中,很多企业的核心资源,例如工程师、设备等,往往需要优先满足自身业务的需要,导致对学校的投入不足,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实质,无法发挥合力。二是执行力不足。现实中,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落地困难,最重要的是企业与学校在合作的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思路不统一的情况,而学校沟通协调机制建设落后,导致企业参与积极性不断降低,往往是签约仪式轰轰烈烈,实际落地价值寥寥。
3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对策建议
3.1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完善法律法规制度。首先细化完善《职业教育法》,将一些笼统的条款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明确各级政府部门、高等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各个主体的权责,并建立奖惩机制,从而为实际的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实现有法可依。
(2)完善税收优惠制度。税收优惠是企业参与的重要动力。首先,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条例时,要注意征求企业的意见,形成完整的体系,特别是要注重税收优惠的可操作性,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其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的覆盖面,加大优惠力度,例如增加顶岗实习补贴,对企业投入的实训设备等给予免税优惠等,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进一步给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对接社会需求创造更好的条件。
3.2 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1)要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参考一些应用型本科、国内外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有的体系,同时切忌盲目照抄。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结合地区经济的特色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例如积极推行“1+X”证书、学分置换等制度,同时还要打破学校客观条件的限制,大胆引入外部资源,积极调研企业岗位需求,并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形成符合产业需求的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2)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跟随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出台、本校战略定位的调整而动态变化,舍弃与产业发展背离的课程,并不断增加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课程,使学生學到更多实用的和前沿性知识。
(3)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除了通过就业率指标来考量教学效果之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充分关注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及适应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技能和知识储备的评价。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可以通过设置指标、生成问卷,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最终汇总确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还可以定期邀请行业专家,鉴定已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3.3 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1)积极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积极落实双师型教师制度,教师必须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每个学期完成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习,如师资培训、线上学习等。继续教育的内容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确保与所从事的工作高度一致,以此作为双师型教师认证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企业挂职经验,通过在寒暑期等时间到企业的相关岗位实习,了解产业需求,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并应用到教学或课程设计中。
(2)鼓励教师主动学习。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立大师工作室、技能工作站等各类教学平台,学校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允许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产业资源、科研项目产业化等获得一些合法收益,以此来调动教师提升自我、创新教学手段、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等的积极性,从而保持教师知识体系与时俱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3.4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1)提升校企合作的决策水平。校企双方的领导需要加强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建立战略决策小组。例如学校可以重点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订单式培养、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邀请企业参与院校课程设计等多样化的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企业则通过大量实战项目引入高校、派驻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实训、提供实习机会等,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同时提升自身的知名度。
(2)提升校企合作的执行力。校企双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学校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部分环节可以强调企业的核心地位,例如实习、实训等环节。同时学校应积极配合企业落实相应的税收优惠等政策补贴。校企双方应通力合作,提升执行力,发挥“1+1>2”的效果,使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4 结语
本文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政策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对接社会需求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明鄂,刘华柏.“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2.
[2] 朴洪林,崔发朋.基于“订单式培养”的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9):68.
[3] 闫付海.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艺术科技,2019,32(09):89.
[4] 李鸿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探讨[J].智库时代,2019(20):265-266.
作者简介:李鹏鹏,女,洛阳偃师人,本科,讲师,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艺术系教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