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水墨画创作中的民间美术魅力探究
徐静
摘 要:在我国艺术事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这样的发展趋势不仅为艺术事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绘画是我国艺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水墨画作为绘画艺术的代表,其发展方向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间美术具有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等特点,将其与中国人物水墨画创作进行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了人物水墨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间美术并不是一项单一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了较多的民间元素,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动性。文章就中国人物水墨画创作中展现的民间美术魅力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人物水墨画;民间美术魅力;融合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厦门市社科联项目:闽派人物画的现代视觉艺术研究(XMSK2016B28)]
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方式,对促进我国艺术事业发展,提高艺术事业的丰富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美术的形式和内容具有较强的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包括窗花、剪纸等手工制作形式,还包括年画等绘画形式。由于民间美术产生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其包含很多生活化的元素,充分体现了其质朴、平实的艺术特点。随着美术领域的开放性程度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发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并纷纷将其与其他美术形式相融合,将民间美术与中国人物水墨画有机结合就是其中成功案例的代表。
一、中国人物水墨画的发展历程
唐朝的艺术氛围以及社会形态为人物画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空间,使其达到相对鼎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人物画家以及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人物水墨画真正成为一种家喻户晓绘画形式是在宋代,当时的人物水墨画被称为“减笔”人物画,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画家多以泼墨的形式进行绘画,笔画并不是很多,却能将人物的神韵展现出来,并能让欣赏者从绘画中感受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简单传神的绘画形式为推动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根据当前有据可查的一些历史资料记录的内容,现存最早的中国人物水墨画作品出现于宋初,是石恪所绘的《二祖调心图》。这幅画作对后人进行人物水墨画创作提供了非常多的思路。
南宋时期出现的梁凯是在石恪之后很长时间之后才被人们所熟知的一位画家,其在人物画的基础上增强了水墨的效果,这样的绘画形式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也对文人进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梁凯的作品《泼墨仙人图》为人物水墨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他用大笔蘸墨进行绘画是一种当时具有创新理念的绘画方法,这种绘画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绘画艺术,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刻板印象。到了清代,迎来了人物水墨画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出现了任伯年等杰出的人物水墨画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美术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物水墨画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发展形式,人们的思想越来越丰富,并在绘画中融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这个时期出现的人物水墨画作品从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杜甫》《流民图》《人民与总理》以及《粒粒皆辛苦》等。这个时期的作品融入了时代特征,这个时期的画家更加注重作品与生活元素之间的联系,在艺术语言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在这之后出现的画家其思想开放程度越来越深,结合到人物水墨画中的元素也越来越丰富。
二、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来源于民间,是人们从生活的点滴之中总结形成的美术结晶,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质朴的心性以及在艺术方面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起源的不同之处在于,民间美术并不是由于民间艺人追求审美境界才展开的艺术创作,而是来源于对生活的需要。从价值的角度来看,人们对实用价值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其艺术价值[1]。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划分,主要分为精神和物质两个大类,精神分类下,人們主要是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对鬼神敬畏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希望得到神灵的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利用虎头装饰帽子和鞋都代表人们内心的祈祷之意;物质分类下,人们主要是想通过艺术形式获得一些物质上的需要,使其从实际的角度得到满足。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载体。
在时代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民间美术在审美特点以及在美术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民间美术所发生的改变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民间美术在题材方面得到了拓展,传统的民间美术题材主要体现了对生活的祈愿,而发生改变后的民间美术不仅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生活现实,或者将其用于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这样的改变在很大的程度上说明了民间美术在题材方面的拓展。第二个方面,其由实用价值向审美价值转变。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当中,与生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经过改变之后的民间美术越来越注重其审美价值。第三个方面,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形式越来越丰富。
三、中国人物水墨画中展现的民间美术魅力
(一)语言想象
艺术家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融入进去,通过视觉层面的创作表达精神方面的寄托,使得欣赏者在观看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能仿佛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当中,对艺术家所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将民间美术融入到人物水墨画当中使得人物的语言更加丰富,利用一种较为抽象的符号将欣赏者的思想带入到作品当中[2]。民间美术作品具备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是其色彩相对鲜艳,将其融入人物水墨画中之后,使得人物的造型语言更加丰富,通过色彩的变化将其艺术魅力充分展示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是在写实,更重要的是写意。很多人物水墨画家将民间美术的元素用于自己的作品当中后,不仅展现出作品的另一种美感,更利于感情的表达和传递。尽管人们的审美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却能通过作品所表达的内涵产生相同的感情共鸣,通过不同颜色的线条之间的搭配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3]。民间美术在人物水墨画当中不仅展现事物表面的美,而是将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象征,折射出不同角度的美感。民间美术在中国人物水墨画中的应用对于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造型魅力
首先,整体美感。民间美术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是其不仅追求构图与造型的美感,更加注重作品的整体美感。尽管有些美术作品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而且不同的部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是其需要通过某种意象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不同部分的组合中体现整体性。例如,民间美术作品中的代表剪纸和年画,都讲究整体上的和谐和统一。比如,一幅家喻户晓的年画《百子图》,画中包含一百位儿童,并且每个儿童的动作都不一样,但是从整体上看,这幅画又是非常完整的。
其次,象征联想。民间美术一般不提倡写实,更加注重传神。民间美术作品具有较强的联想性,能使欣赏者通过作品中不同元素蕴含的内涵充分表达艺术者的情感以及想要传达的思想。将这样的美术特点运用于人物水墨画当中能使作品具有更深的内涵,从而将欣赏者的思想带入到作品当中。
然后,互相渗透。民间美术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不同情感之间的相互融合,并能带给人一种和谐的感受。这样的创作形式主要是将表面的内容进行互相渗透,使之蕴含的内涵也能得到融合,从而展现美术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民间美术具有一种随意性,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变化随意设计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不用拘泥于某一种形式[4]。这样的艺术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想象限制空间,赋予美术作品更加深入的内涵。比如,剪纸艺术作品中的《捕鱼》以及《大禹治水》就体现了这样的艺术特点。
最后,时空交错。民间美术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很多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出现的飞禽走兽,甚至是将这些飞禽走兽与人们的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创作理念看上去是有悖常理的,但是却从另外的角度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将人们想象中的世界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这种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充分体现了人类想象空间的无边性,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将这种美术特点与人物水墨画进行融合,能使人物水墨画的艺术性更加强烈,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绘画素材。体现时空交錯的美术作品主要有《女十忙》《耕地》等。
(三)意象色彩
从一些民间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比较重视色彩的搭配给欣赏者带来的视觉体验,这种色彩意象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还体现在空间范畴上。通过不同色彩之间的合理搭配使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美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颜色主要有六种,色彩是一种视觉层面的感受,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5]。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方面主要体现出两个特征,即象征性以及装饰性。意象色彩在中国人物水墨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融入民间美术之前,人物水墨画所用的色彩比较单一,整个作品大多体现一个色系。但是民间美术魅力在人物水墨画中的体现使得其色彩搭配的空间得到拓展。从不同色彩的反差中展现出作品的内涵,这是人物水墨画的新突破。
综上所述,将民间美术的元素与中国人物水墨画进行有机结合为人物水墨画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民间美术能使人物水墨画的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从而从艺术气息方面使人物水墨画发生一些改变。中国人物水墨画中民间美术魅力主要体现在语言想象、造型魅力以及意象色彩这几个方面。民间美术的形式比较丰富,将不同的民间美术元素与中国人物水墨画进行融合能展现出不一样的美感。通过本文对中国人物水墨画创作中展现的民间美术魅力展开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为促进我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云亮.当代戏曲人物水墨画发展路径研究[J].戏曲艺术,2017,(04):134-140+133.
[2]李永强.用水墨画为舞蹈艺术造型——读郑军里的舞蹈写意人物画小品[J].美术观察,2017,(10):44-49.
[3]邓小英.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与艺术特色[J].人民论坛,2015,(33):12-13.
[4]唐果.写意理念在现代水墨画人物创作中的重构[J].大众文艺,2015,(01):128.
[5]傅强.水墨人物画创作中民间美术的魅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162-164.
作者单位: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