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孟海
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形成新的“双引擎”,必须深入研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海西经济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强力打造切合海西自身发展的产业地标,塑造一批产业标杆,叫响海西产业品牌。按照“依托五个千、强推链式整合,发挥基地支撑、带动产业集群”的路子,加快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嫁接”和“孕育”,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使老树发新芽、长新枝、开新花、结新果,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一、海西产业发展现状
1、传统工业。海西作为全省工业经济的主战场,传统工业主要为盐湖、油气、煤炭及金属,是海西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多年来,海西州始终坚持以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载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初步形成以盐湖化工为核心,融合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产业发展的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目前,以传统产业为代表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化学品制造、石油加工、煤炭开采业增加值比重位居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前四位,成为海西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盐湖化工产业,开始向规模化、精细化、综合利用、集约开发方向发展,根据不同的盐湖类型,确定不同的开发方案,着力推进钾、钠、镁、锂、硼等资源的梯级开发和以氯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目前,已形成850万吨氯化钾、3万吨高氯酸钾、430万吨纯碱、30万吨氯化钙、10万吨硼酸产能;建成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10万吨金属镁、3.2万吨碳酸锂、2000吨高纯氯化锂工程。油气化工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油气开采、加工以及转化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230万吨原油开采、75亿立方米天然气采输工程、150万吨原油加工、30万吨液化天然气、3吨聚丙烯、100万吨甲醇、30万千瓦燃气发电等产能。为平衡盐湖副产氯奠定基础,成功引进建成巴斯夫裂解年产5万吨乙炔装置。煤炭综合利用产业,目前已形成440万吨煤焦化、1000万吨洗精煤、15万吨煤焦油加工、3亿立方米焦炉气等产能,煤炭企业总产能为1380万吨,其中焦煤560万吨、动力煤820万吨,较“十二五”末增長67%。金属冶炼产业,已形成年800万吨铁矿采选、300万吨铅锌铜多金属选矿、120万吨球团、6万吨粗铅冶炼、10万吨金矿采选、5万吨常规氰化、3万吨金属硅、30万吨熔融铁产能,在建6万吨金精矿冶炼、30万吨钼矿采选、560万吨镍钴矿采选、96万吨铁矿采选等项目,金属冶炼产业日趋成熟。
2、新能源产业。海西州幅员辽阔,风能资源和光热能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海西坚持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主攻方向,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截至“十二五”末,全州引进新能源企业160家,建设项目117个。目前,全州累计完成投资485亿元,实现发电量126亿千瓦时,新能源装机达3866.5兆瓦,其中光伏装机总规模3388兆瓦,占全省的50%,位列全国州地市级装机规模第一;光热发电装机10兆瓦;风电装机容量468.5兆瓦,占全省的79%。新能源配套制造逐步形成,青海日晶光电有限公司年产300兆瓦晶体硅太阳能产业链一期项目试生产、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年产300兆瓦高原型整机全产业链风电核心制造项目1.5兆瓦和2兆瓦机组下线、中兴能源有限公司分布式光伏检测和运维中心全面启动。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200兆瓦高倍聚光设备制造、青海爱能森科技有限公司一期30万吨储热熔盐、青海博昱新能源有限公司光伏逆变器、海西华汇机械有限公司新能源非标件设备及风电塔筒制造等一系列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正在建设。
3、新材料产业。新材料是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导,是各领域孕育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摇篮”。 在新一轮产业升级和科技革命大背景下,把新材料打造成与新能源并驾齐驱的兄弟产业,成为海西经济增长的新一代“引擎”,是海西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近年来,海西相继开展了钾、硅、石墨等资源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例如钾盐在新能源储能方面的应用,硅在光伏发电领域的应用,石墨在新型锂电材料方面的应用。主要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新材料发展的趋势和市场需求,以电子信息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以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建筑材料、金属材料等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产业体系,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已形成3万吨金属硅、300兆瓦单晶硅棒生产能力,30万吨储热熔盐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单晶硅光电转化率高达22%,为光伏发电产业升级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石墨烯研究院柴达木分院、石墨烯复合材料、年产5万吨石墨烯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及年产5GWh石墨烯基锂离子储能电池项目也在加快落地中。
4、特色农牧业。经过长期建设发展,海西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资源优势、气候特点、特色品种和产业基础等诸多优势。近年来,海西州始终围绕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以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启动“特色生物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不断完善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农牧业标准化建设,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农畜产品质量。科学利用柴达木盆地的自然资源禀赋,从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枸杞产业、设施农业、退牧还草、柴达木肉牛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26个。把枸杞、藜麦、果蔬作为种植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形成区域优势突出、品牌特色明显、综合效益显著的特色生物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海西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在草畜平衡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草食畜养殖结构。母畜存栏比例、牲畜个体生产性能逐步提高,以肉羊、肉牛、柴达木绒山羊为主的畜牧业产业体系的产业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全州各类农作物种植面积81.71万亩,较“十一五”末增长51.3%。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4万亩,较“十一五”末减少6.8%。藜麦3.16万亩,新增枸杞等中药材2.25万亩。据行业统计目前全州存栏草食畜347.8万头只,较“十一五”末增长45.5%。其中,成活仔畜119.6万头只、成活率90.5%。出栏草食畜11.5万头只,预计全年肉类产量将达到3.5万吨,较“十一五”末增长52.2%。
5、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也是当前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经济繁荣,提高城乡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海西作为全省重点开发区和重要增长极,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近年来,海西州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着力发展文体旅游、商贸服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有机融合。物流业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围绕公共仓储、终端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物流业重点方向,重点加快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格库铁路、格敦铁路、格拉段扩能段等重点项目建设。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通过柴达木电商绿洲平台辐射作用,重点打造柴达木电商绿洲平台、乌兰电子商务基地等,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全州实现电商线上销售1.3亿元、增长82.6%,今年一季度电商线上销售额为3067万元。高原旅游发展蓬勃,坚持以品牌建设和载体活动为依托,加大了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高端打造柯鲁柯镇农垦文化风情小镇、茶卡盐湖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德令哈市新能源有轨电车、大柴旦水上雅丹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等一批项目,旅游业以井喷式发展成为全州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仅2016年接待游客1105.8万人次、增长48%,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增长59%。今年三产增长先行信号趋向积极,旅游升温旺季提前,较上年同期旅游人次增长26.57%,旅游总收入增长29.11%。金融业发展平稳,始终牢固树立金融产业化理念,不断提高金融业自身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提升金融业在全州服务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突出信贷投放,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工程大力推进,积极协调配合金融机构、银监分局认真分析金融形势,广泛开展政银企合作,努力增加信贷有效投放。截至5月底,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19.53亿元,同比增加19.72亿元,同比增长3.95%;各项贷款余额424.00亿元,同比下降16.48亿元,同比下降3.74%。5月份各项贷款持续增长,海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24.48亿元,同比增长8.85%,小微企业贷款户数38735户,同比增加680户。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95.02%,同比上升23.36个百分点。总体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数据表明海西境内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小微力度较大,银行业总体运行平稳。
二、存在的突出短板
1、主导产业层次低、新兴产业规模较小。当前,海西循环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型支柱产业链紧密度和关联度不高,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字头和初级产品居多,占到工业增加值的65%以上,产业附加值较低,处于价值链低端,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新兴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仅占工业总量的1.3%,稳增长调结构的压力依然很大,工业经济短期内复苏振兴难度大。总体上仍然处于产业链上游,核心竞争力不强。
2、結构调整成效弱、产业结构差距较大。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产业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明显。近年来,海西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品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珍稀、特色产业扶持开发不够,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产占比仍然过大,一产总量偏小,三产发展较为缓慢。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工业总量的83.2%,非公民营企业仅占工业总量的16.8%,地方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空间和能力有限。
3、新旧动能转换慢、民间投资动力不足。目前海西实体经济低端过剩、急缺高端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动能转换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业经济仍未步入正常增长轨道,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能过剩表现突出。“放管服”改革力度不够,民间投资门槛高,审批程序复杂,投资准入条件苛刻,民间投资动力不足,内需较快增长难以弥补外需萎缩形成的缺口。须进一步淘汰落后过剩产能,给新动能留足成长空间,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要坚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动摇,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标准,精简审批程序,提高PPP项目落地签约率和民间投资合理回报率,营造有利于民间投资的市场环境。
4、产业集群度不高、带动发展能力不强。目前,海西主体产业结构单一、产业水平层次低、产业链延伸不足、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群度不高、上下游产业互通关系薄弱等矛盾凸显。同时,海西经济发展主要为拉动型经济,但可培育的优势项目、大项目、好项目稀缺,吸收配套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十亿元以上项目仅5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仅10个。为此,我们须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建立资源配置新机制,培育一批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产业关联度高、效益好见效快、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项目。
三、海西加快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理论指导。随着外部特征和内在动因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步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正加快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增速换挡,符合大国经济成长规律;经济优化,发展方式正在主动转型;动力转换,新的生产力不断孕育和形成。
2、从全省看。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工作高度重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青海”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在新常态下治青理政的思路更加成熟定型。在新的历史起点,用新发展理念加强区域发展分类指导,海西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所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强化,为我们在“三区”建设中谋求新的发展,为全省发展做更大贡献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有力支撑。“十三五”时期,全省面临国家提升青海生态战略地位、高度重视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新五化”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带来的战略机遇,有着重大的政策机遇,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我们在国家战略中赢得一席之地创造了难得机遇,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省委省政府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加之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脱贫攻坚、深化省际合作上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办法和措施,这些重大举措将持续显效,发展活力将得到有效释放,内生动力将得到极大增强,西宁、海东、海西“三轮拉动”的局面将进一步形成。对海西来说,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传导,必然对海西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新的压力、形成倒逼态势,但同时也会提供新机遇。
3、从海西自身来看。经过多年的努力,海西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殷实,全州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速形成,发展空间不断拓宽,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更加清晰。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还未得到根本缓解,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一些优势产业产能快速成长,新的增长极不断呈现,转型发展潜力巨大。
纵观发展之大势,海西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面向未来,海西已经具备建设现代化强州的坚实基础,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增强发展动能,努力在新的发展潮流中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铸造海西发展新辉煌。
四、对策及建议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以“四个转变”为指引,扎实推动海西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海西“五个千”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深入改革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海西经济再次振兴腾飞,为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以绿色发展为统领,定位经济发展新理念。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要求,绿色产业是海西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特性,是新世纪的导向型产业,是促进海西经济“绿色化”、擦亮海西发展的新名片。海西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两个主要问题,解决这两问题关键在于探求能够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式方法。因此,海西迫切需要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绿色工业革命视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大力发展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构建起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让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一是围绕国家级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和全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重点打造海西州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德令哈绿色生物产业示范园、都兰诺木洪枸杞产业示范园等“一区六园”,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生化制品、动植物种养殖产业,加快构建枸杞、藜麦、青稞、野血驴等特色生物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中国优质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柴达木特色生物產业基地”。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新增家庭农场100个,规范运作合作社200家。二是深入发展旅游产业,更高水平建设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景区,倾力打造青海王牌景点。高起点规划建设昆仑山大景区、德令哈“两湖一址”、柏树山德都蒙古原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柴达木雅丹地貌群、都兰东方金字塔等重点旅游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培育打造察尔汗盐湖、新能源观光等工业旅游,创建一批4A级景区,开发一批特色型、体验型、探险型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开通西宁至德令哈至格尔木动车,建成青藏高原重要旅游目的地。到“十三五”末,打造20个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3个;年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打响柴达木文化旅游品牌,形成百亿元文化旅游产业。三是不断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物联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建成钾肥、无机盐、纯碱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形成经济发展新爆发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扩大柴达木云计算中心暨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规模,构建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产业链。
2、以“五个千”为主线,打造经济发展新辉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最新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柴达木盆地镁、锂、硼、油气、太阳能、风能、动植物等资源在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组合好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引导资源科学有序开发,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着力推动海西州“五个千”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一是依托丰富的盐湖锂资源,加快构建“盐湖卤水—电池级碳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它配套产业—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碳酸锂、氯化锂、锂电材料等项目建设,加快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镍钴矿开发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到2020年,氯化钾开发总规模控制在1000万吨,硫酸钾生产控制在200万吨,其它钾盐生产达到200万吨,进一步巩固国家大型钾肥、钾盐产品生产基地地位。二是加快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嫁接”和“孕育”,大力发展金属镁及镁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等产业,加快推进金属镁一体化、五矿一里坪盐湖资源开发、滨地百万吨钾肥扩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盐湖碳酸锂、恒信融碳酸锂、锂电三元正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海西新材料产业层次的提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三是按照全产业链理念,加快发展光伏、光热、风能发电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利用世界最先进技术和标准,创建百万千瓦级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国家级零碳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增6吉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吉瓦光热发电装机容量、4.5吉瓦风电装机容量。四是以石油、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为重点,建设千万吨油气田,重点谋划推进300万吨炼油扩能、100万吨页岩油(气)开发等项目,推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延伸至格尔木,完善城市、园区调峰储气设施,建成千万吨级原油储备基地,打造千万吨原油储备及油气化工产业集群。五是依托枸杞、藜麦、中藏蒙药、沙生植物等特色生物资源,以提高特色生物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突出发展重点与特色,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品牌,着力培育有机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生物产业,建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打造千亿元特色生物产业集群。
3、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谋划经济发展新途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目前海西迫切需要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开辟发展新空间。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按照《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良好创新环境。一是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启动建设。衔接争取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组织实施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两个倍增”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重点支持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和运行,帮助建成一批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开放式的孵化器。二是大力实施“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和“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加快对现有低端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升级改造,促进钾肥、纯碱、金属冶炼等传统产业产品换代、工艺升级、能效对标。三是支持重大产业科技研发、关键性技术攻关、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发挥龙头项目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骨干作用,带动全产业科技层次和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大力支持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青藏高原有色金属矿产开发与高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柴达木泓景新材料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建设。四是加快高性能镁基合金、煤制乙二醇、石墨烯、锂电正负极材料等项目落地建设,通过引进和吸收前沿技术,大力推动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五是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人才战略,完善重点人才项目支持体系,推行紧缺专门人才动态目录制度,建设省外柴达木人才汇集中心,大力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培养本土“工匠式”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念,通过经济、政策、行政、市场等多种手段,鼓励和吸纳各类优秀人才为海西经济社会发展、技术创新服务。
4、以深化改革为契机,完善经济发展新机制。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改革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改革”重大要求。我们要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的重要任务、重要方法和重要载体,紧紧抓住十八届历次全会开启的新的改革窗口,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心工作,增强改革定力,加强改革协同,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切实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城市建设提质升位提供强大引擎。一是精准发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五大任务有实质性进展,围绕调结构、稳市场、防风险、提效益、增后劲,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好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化解工作,拓宽工业产品销售渠道,消纳产品库存,下决心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债务结构,引导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内部挖潜。进一步落实好铁路运输“一口价”政策、过路过桥费减免、天然气“保量稳价”等要素保障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紧盯金融财税、人才保障、基础设施等影响发展的主要短板,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制定具体措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变”,农业农村的发展战略和思路要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产品产业结构决定供给结构,必须着眼于州内外农畜产品供求格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色产业扩规模、增产能,优势产业提质量、促融合,把农牧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深度挖掘农牧业多种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推进创业创新,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农牧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确保农牧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以上。三是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国字号”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产权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引导作用,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在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基础上,促进国有资本与其他社会资本有机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大幅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着力清理规范收费项目,有序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依托大数据手段,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事中事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消费维权、服务企业发展等工作,有效推动监管服务方式的转变,提高监管服务效能;加快德令哈、大柴旦、茫崖、冷湖行政区划改革,加快推动都兰撤县设市,大幅提升乌兰、天峻两县城镇化水平,着力打造区域特征明显、优势互为补充、要素有序流动的青海西部现代城市圈。四是试点改革。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和权限内企业投资工业项目不再审批改革试点工作。《格尔木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已于今年初获省、州批复,日前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各项工作正在落实,工作职责、人员编制已调整到位,行政审批局将于近期挂牌正式运行。《格尔木市审批权限内企业投资工业项目不再审批改革方案》已由市政府批复试行。
5、以新兴产业为依托,激活经济发展新动力。新兴产业是推动海西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对社会经济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我们要紧紧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激活全州经济发展跑出“加速度”。一是依托盐湖丰富的锂资源,大力推进和谋划实施高纯碳酸锂、电池级金属锂、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打造千亿元锂产业集群,逐步形成10万吨碳酸锂、2万吨氯化锂、2万吨磷酸铁锂、2万吨锂电池材料、2万吨动力锂电池等生产能力,打造国家级锂产品产业基地。二是依托金属镁一体化等重大骨干项目,大力发展金属镁及镁合金、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等产业,打造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形成40万吨金属镁及其合金生产能力、50万吨高纯镁砂、40万吨耐火材料、20万吨阻燃材料生产能力,打造金属镁及其合金材料、镁系阻燃材料耐火材料产业基地。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格尔木、德令哈等物流中心建设,完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造青藏高原物流枢纽基地。到“十三五”末,形成百亿元物流产业。四是引进阿里巴巴、天猫、淘宝等知名电商企业,在海西设立交易结算中心或区域性总部,形成经济增长新热点。到“十三五”末,形成信息消费产业集群。五是积极发展碳汇产业,探索建立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加快发展光伏运维产业、节会产业、水产业、沙产业、玉产业,培育科技服务、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态。
6、以招商引资为抓手,营造经济发展新环境。经济竞争背后是制度和环境的竞争。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招商引资必须从营商环境这个更直观、更直接的病灶入手,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关系到海西发展大局。我们要围绕产业链条查漏补缺,强化精准招商,做到招商引资精、专、优。不断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打造“专业、专职、专人、专注”招商队伍,优化营商环境,让投资商愿意来、方便进、留得住。紧紧围绕试验区重大产业集群建设和各园区主导产业,瞄准产业龙头、技术先进的世界500强央企、大型国企,量身打造招商引资方案,加快引进一批牵引性、旗舰型、基地型的大型项目。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发挥援青干部优势,将援青干部作为招商队伍中的一员,发挥他们熟悉东部地区产业发展、“腾笼换鸟”具体情况的先知优势和良好的人脉关系,为海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开展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依托园区龙头企业开展以企招商,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进行产业链招商;鼓励打“组合拳”,以商招商,以产业集群方式建设,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链式效应。二是强化专业招商队伍建设,扩充工作机构。聘用懂专业、懂项目、有能力的人充实到招商队伍中,依托政府雇员制度,实行“同工同酬”,留住人才,真正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招商团队。参照北京、杭州联络处设立模式,组建上海、深圳招商聯络处,切实将招商力量延伸至东部一线城市,提高招商效率。三是不折不扣兑现国家、省、州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并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年度考核目标体系。对项目业主提出的差别化政策,如土地“零”地价、个税奖补等,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在项目融资工作中,要借助政府投融资平台,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助推项目落地建设。要执行好州内出台的人才引进、项目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措施,着力践行“一线工作法”,推行“保姆式”服务,兑现“亲商暖商爱商助商”承诺,建设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四是切实抓好招商引资落地项目服务工作,以营造“亲商暖商”环境为重点,继续强化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分工制,发挥项目推进工作小组作用,严格践行“一线工作法”,带头走向招商引资第一线,对重点项目亲自洽谈,对难点问题亲自解决,努力实现服务少环节、快节奏、高效率,积极推进项目落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