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今编辑素养的缺失及应对措施
【摘 要】 编辑是出版内容的首个把关人,是出版事业的基础。编辑素养决定其对知识的筛选、梳理和过滤,不仅影响作者作品的内容质量,还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知识的理解,影响对社会认知的引导。编辑的素养关系到出版单位乃至整个出版事业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下,一些媒体一味地追求速度和眼球效应,编辑工作被忽略,编辑尤其是年轻编辑素养缺失,使得出版质量下降,给出版行业造成了严重损害。文章分析了当前编辑素养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了提升编辑素养的具体措施。
【关 键 词】编辑素养;出版缺失;应对措施
【作者单位】黄晓峰,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农村新技术》编辑部。
不管愿不愿意,今天的我们都已经不由自主地身处新媒体的汪洋大海。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达10.04亿户,再创历史新高。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海量信息,又随时将海量信息传播出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拘无束。我们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制作者、发布者和评论者,都掌握着信息交流的控制权和话语权。正是在这种不受约束、拥有独立表达空间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中夹杂着规则混乱、信息失真等负面因素,让人真伪莫辨,无所适从,加上自媒体门槛低,难以监管,更加重了这一乱象。此时,人们更希望看到事实真相,得到有公信力的信息,有主旋律的引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以新技术驱动媒体转型升级,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加强内容建设,必须加强编辑的培养,因为媒体内容建设依靠的是编辑。有了一流的编辑,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媒体。编辑是打造精品内容的基础,精品力作来自编辑的独到发掘和创造性加工,就像工匠对于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出版载体和介质如何转换,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打造精品内容都离不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时代需要编辑的工匠精神。
编辑是读者获取知识的第一道关卡,也是引导者和重要参与者。编辑负责内容的选题、编辑以及质量把关,在整个流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将直接关系到内容质量以及内容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关系到媒体的声望和业绩的提升。目前社会上一些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上刊载的内容,粗制滥造,质量低下,其实正是编辑素养缺失导致的。编辑素养缺失,其结果是所编内容质量下降,品位低下,错误不断,对此我们不得不重视。只有不断提升编辑素养,使编辑能在进行内容素材选取和编辑时进行仔细的审核,认真过滤,屏蔽负面内容,真正发挥编辑的作用,才能为广大读者传播优秀文化,给全社会传递正能量。
一、当前编辑职业素养的现状
不论媒体竞争如何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不会变。高质量的内容就是媒体的生命,也是其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编辑则是决定内容质量的最主要因素。编辑的素养将直接影响出版物乃至整个出版单位的生存状况。当前,浮躁和严重的功利心成为社会常态,许多编辑被这种风气侵蚀,导致职业道德失陷,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成为出版行业的隐患。
1.编辑职业道德下滑
道德作为人们安身立命、立足于世的重要精神准则,对社会非强制性规则以及价值观判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编辑尤其是新媒体的年轻编辑,职业道德缺失较为严重,功利心强,是非观差,往往为了追求新、奇、快,只做“标题党”,失去了对内容的把关,致使一些宣传暴力、拜金、低级趣味的不良内容得以在社会上传播,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社会道德观、价值观混乱。尤其是当前新媒体迅速发展,人们知识来源很大一部分依赖于网络,而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缺失情况较之于传统媒体更为严重,由此造成的社会危害将是深层次的。
2.编辑责任素养的缺失
编辑责任素养是保证其能够胜任编辑工作、引导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但是,一些媒体编辑往往为了抢首发、抢速度,不走审稿流程,就将未经求证的消息直接传播,将并不完善,甚至未完成修订的内容推送给读者。有的编辑甚至杜撰虚假信息来误导读者。这些不负责任的内容在社会上传播,后果严重的会影响社会和谐,造成社会动荡,如果涉及泄密,还会给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3.编辑专业素质的缺失
在现代编辑工作中,编辑的职能已不仅仅是选题、组稿、审稿、编稿等文字内容的加工,而且还参与到了出版的各个流程之中。編辑不仅要了解和学习传统的装订、印刷、发行、宣传等,还要掌握新媒体出版的流程。而部分编辑专业素养缺失,在内容选择、修改加工与核校环节不作为,对语法错误、知识性错误视而不见,造成内容结构不合理,文字错漏百出,逻辑混乱,语言失衡。作为出版工作一线的编辑人员,其专业素养的缺失是造成内容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也将影响到出版单位的生存价值。
二、编辑素养缺失的原因
导致编辑素养缺失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编辑的作用被弱化
在新媒体浪潮的推动下,传统媒体纷纷“触电”,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走上媒体融合的道路。但是在追求速度和眼球效应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许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编辑的作用,或者是编辑把关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编辑把关和加工的重要性,导致一些粗制滥造的文章、未经证实的信息直接传递到读者手中。更有甚者,一些新媒体根本没有编辑环节,没有对来稿进行判断、评价和取舍就直接推送。
2.编辑的自我要求降低
在这个功利和浮躁的时代,编辑需要坚持理想,需要静下心来。编辑工作本来就是在幕后为他人作嫁衣,编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严格要求自己。编辑的自我要求,决定了他们在审稿时是字斟句酌,还是一目十行,抑或是囫囵吞枣。对于转载的文章,有些编辑认为文章都是摘编来的,不需要再去推敲字句,这种思想导致编辑业务水平越来越低,最终的结果是内容质量越来越差。
3.对编辑管理的缺失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传统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大不如前,风光难再。如果加上主管领导不再重视管理,更难调动编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辑不再认真对待编校环节,内容质量下降就在所难免。而一些新媒体的管理更不到位,没有制定适应新媒体的采编流程和责任制度,只追求发稿速度和数量。不尊重编辑劳动,编辑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但是收入却与工作不成正比,职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编辑自我评价低下。这种状况同样导致编辑失去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会沉下心来做内容建设,直接影响媒体的良好发展。
三、提高編辑素养的措施
在碎片化、快餐式文化风行的当下,编辑需要担当起社会责任,要有文化坚守,能沉得住气,要以精雕细琢的文化产品为读者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引领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出版的载体变了,读者的需求变了,但编辑的严谨精神不能变。只有编辑的素养提高了,方能为社会奉献更多的文化精品。
1.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和导向意识
媒体编辑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导向意识。编辑应该具有敏锐的政治素养,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四十八字方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导向意识体现在对稿件的取舍上,编辑不仅要注重稿件的标题,还要明确把握内文的思想,弄清内文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唯有如此,编辑才能在纷繁的稿件中加工出以文化传递正能量的好内容。
2.培养法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作为一名编辑,对自己的工作要心存敬畏。编辑工作涉及众多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各种规范性文件。编辑要对这些规章了然于心,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严格遵守,做到选题方向正确,尊重著作权,规范使用汉字,正确使用数字和标点符号等,保障编辑工作的合法合规,保证刊载的内容具有合法性、真实性和规范性。
3.提高编辑的责任意识
编辑从事的是出版事业,编辑工作的产品是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具有引领社会风尚、教化育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因此,编辑必须承担起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和使命,时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做好知识舆论的引导和审查,做好质量的审定。编辑要用好媒体阵地,多编发有思想、有温度、感人心的文章,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讲好中国故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舆论氛围。
4.强化编辑的专业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辑要强化专业能力,需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岗位培训历练和专业技能锻炼。一名普通的编辑只有进行文字、语法、逻辑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学习出版流程的专业知识,勤学苦练,才能成为一名具有过硬基本功的优秀编辑。编辑工作需要工匠精神。编辑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对内容的选择、把关、过滤和加工上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一名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能够正确把握文章导向,准确判断内容价值,规范运用语言文字,自如驾驭语法逻辑,熟练把控出版流程,直至将内容完美呈现给读者。
5.提高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编辑没有创新能力则难以在媒体立足,因此,对编辑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在媒体转型过程中,编辑需要具有创新性的互联网思维。新媒体的传播注重编者与读者的互动、沟通和协作,体现人性化特点。由于新媒体受众日益分化,阅读方式也变得多元化和碎片化,这就需要编辑将内容细分和重构,进行数字化加工,使内容做到定位精准,并以网络、手持终端等形式呈现给读者。因此,新时代编辑要以开放的心态,打破传统媒体编辑的思维定式,学习新媒体编辑技术,创新编辑工作方法和流程,增强创新活力,以适应新时代编辑工作的新要求。
6.加强对编辑的管理和监督
编辑是出版单位的最大财富。制定科学合理和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是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提高编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编辑素养的有力保障。出版单位要构建一个完善的道德规范机制,以制度的实施加深编辑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程度,以规则约束其职业道德行为;要制定适合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三审制”,这样既保证内容质量,又保证传播速度;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编辑的努力付出获得同等回报,得到认可;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出版物质量的审核、对编辑工作绩效的考评、对读者的反馈都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7.营造尊重编辑的社会氛围
“为人作嫁”是社会对编辑工作的普遍认识,多少有些消极色彩。事实上,编辑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编辑工作是在加工整理人类社会的知识,是在与优秀文化对话,是在积累和传承人类文明,这个工作对当今和未来都会产生积极作用。编辑工作具有高尚的意义,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四、结语
我们在关注媒体融合发展、关注出版质量的同时,更要关心编辑的成长,重视编辑素养的提升。出版单位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编辑素养的培养,并将此当作常抓不懈的任务。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对增强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编辑人员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升自身素质,当好把关人,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引领社会风尚,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推动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N]. 人民日报,2014-08-21.
[2] 黄茂林. 编辑道德规范的内容与构建途径[J]. 科技和出版,2010(6).
[3] 王星,卢怡. 论市场经济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及思考[J]. 开发研究,2009(4).
[4]付一静. 论编辑权利及其规范行使[J]. 中国编辑,2016(1):38-43.